by waywardauthor » Wed Jun 08, 2016 3:09 am
《班固列傳》
Biography of Ban Gu
固字孟堅。年九歲,能屬文誦詩賦,及長,遂博貫載籍,九流百家之言,無不窮究。[一]所學無常師,不為章句,舉大義而已。性寬和容觿,不以才能高人,諸儒以此慕之。[二] 注[一]九流謂道﹑儒﹑墨﹑名﹑法﹑陰陽﹑農﹑雜﹑縱橫。
注[二]謝承書曰:「固年十三,王充見之,拊其背謂彪曰:『此兒必記漢事。』」永平初,東平王蒼以至戚為驃騎將軍輔政,開東合,延英雄。時固始弱冠,奏記說蒼曰:[一] 注[一]奏,進也。記,書也。前書待詔鄭朋奏記於蕭望之,奏記自朋始也。
將軍以周﹑邵之德,立乎本朝,承休明之策,建威靈之號,[一]昔在周公,今也將軍,詩書所載,未有三此者也。[二]傳曰:「必有非常之人,然後有非常之事;有非常之事,然後有非常之功。」[三]固幸得生於清明之世,豫在視聽之末,私以螻蟻,竊觀國政,[四] 誠美將軍擁千載之任,躡先聖之蹤,[五]體弘懿之姿,據高明之埶,博貫庶事,服膺六蓺,白黑簡心,求善無猒,[六]采擇狂夫之言,不逆負薪之議。[七]竊見幕府新開,廣延腢俊,四方之士,顛倒衣裳。[八]將軍宜詳唐﹑殷之舉,察伊﹑戲之薦,[九]令遠近無偏,幽隱必達,期於總覽賢才,收集明智,為國得人,以寧本朝。則將軍養志和神,優遊廟堂,光名宣於當世,遺烈著於無窮。 注[一]號驃騎將軍也。
注[二]唯蒼與周公二人而已。
注[三]司馬相如喻蜀之辭。
注[四]螻蟻謂細微也。
注[五]千載謂自周公至明帝時千餘載也。先聖謂周公也。
注[六]淮南子曰:「聖人見是非,若白黑之別於目。」左傳曰「求善不□」也。
注[七]負薪,賤人也。三略曰「負新之諾,廊廟之言」也。
注[八]詩曰:「東方未明,顛倒衣裳。」言士爭歸之□遽也。
注[九]堯舉戲陶,湯舉伊尹。
竊見故司空掾桓梁,宿儒盛名,冠德州裡,七十從心,行不踰矩,[一]蓋清廟之光暉,當世之俊彥也。[二]京兆祭酒晉馮,結髮修身,白首無違,好古樂道,玄默自守,古人之美行,時俗所莫及。扶風掾李育,[三]經明行著,教授百人,客居杜陵,茅室土階。京兆﹑扶風二郡更請,徒以家貧,數辭病去。溫故知新,論議通明,廉清修絜,行能純備,雖前世名儒,國家所器,韋﹑平﹑孔﹑翟,無以加焉。[四] 宜令考續,以參萬事。京兆督郵郭基,孝行著於州裡,經學稱於師門,政務之績,有絕異之效。如得及明時,秉事下僚,進有羽翮奮翔之用,退有□梁一介之死。[五]涼州從事王雍,躬卞嚴之節,文之以術蓺,[六]涼州冠蓋,未有宜先雍者也。古者周公一舉則三方怨,曰「奚為而後己」。[七]宜及府開,以慰遠方。弘農功曹史殷肅,[八]達學洽聞,才能絕倫,誦詩三百,奉使專對。此六子者,皆有殊行絕才,德隆當世,如蒙徵納,以輔高明,此山梁之秋,夫子所為歎也。[九]昔卞和獻寶,以離斷趾,[一0]靈均納忠,終於沉身,[一一]而和氏之璧,千載垂光,屈子之篇,萬世歸善。願將軍隆照微之明,信日□之聽,[一二]少屈威神,咨嗟下問,令塵埃之中,永無荊山﹑汨羅之恨。 注[一]論語孔子曰:「七十而縱心所欲,不踰矩。」言恣心之所為,皆闇合於法則。
注[二]詩周頌曰:「於穆清廟,肅雍顯相,濟濟多士,執文之德。」鄭玄注曰:
「顯,光也。」言桓梁可參多士,助祭於清廟為光暉也。爾雅曰:「髦,俊也。」
美士為彥。
注[三]育字符春,見儒林傳。
注[四]韋賢﹑平當﹑孔光﹑翟方進也。流俗本「平」字作「玄」,誤。
注[五]說苑曰:「趙簡子游於西河而歎曰:『安得賢士而與處焉?』舟人吉桑對曰:『鴻鵠高飛,所恃者六翮也。背上之毛,腹下之毳,加之滿把,飛不能為之益高。不知門下左右客千人,亦有六翮之用乎?將盡毛毳也?』」又曰「齊莊公攻莒,□梁與華周進□,壞軍陷陣,三軍不敢當。至莒城下,殺二十七人而死」也。
注[六]卞嚴,卞莊子也。新序曰:「卞莊子好勇,養母,戰而三北,交遊非之,國君辱之。莊子受命,顏色不變。及母死三年,齊與魯戰,莊子請從。至,見於將軍曰:『初獨與母處,是以戰而三北。今母沒矣,請塞責。』遂赴敵而□,獲甲首而獻,曰:『夫三北,以養母也。吾聞之,節士不以辱生。』遂殺十人而死。」論語孔子曰:「卞莊子之勇,冉求之蓺,文之以禮樂。」
注[七]孫卿子曰:「周公東征,西國怨,曰:『何獨不來也!』南征而北國怨,曰:『何獨後我也!』」注[八]固集「殷」作「段」。
注[九]秋猶時也。論語孔子曰:「山梁雌雉,時哉!」
注[一0]離,被也。斷趾,刖足也。事見韓子。
注[一一]屈原字靈均,納忠於楚,終不見信,自沉於汨羅之水而死。
注[一二]信音申。
蒼納之。
父彪卒,歸鄉里。固以彪所續前史未詳,乃潛精研思,欲就其業。既而有人上書顯宗,告固私改作國史者,有詔下郡,收固系京兆獄,盡取其家書。先是扶風人蘇朗偽言圖讖事,下獄死。固弟超恐固為郡所核考,不能自明,乃馳詣闕上書,得召見,具言固所著述意,而郡亦上其書。顯宗甚奇之,召詣校書部,[一]除蘭台令史,[二]與前睢陽令陳宗﹑長陵令尹敏﹑司隸從事孟異共成世祖本紀。遷為郎,典校秘書。固又撰功臣﹑平林﹑新市﹑公孫述事,作列傳﹑載記二十八篇,奏之。帝乃復使終成前所著書。 注[一]前書固□傳曰:「永平中為郎,典校秘書。」
注[二]漢官儀曰:「蘭台令史六人,秩百石,掌書劾奏。」
固以為漢紹堯運,以建帝業,至於六世,史臣乃追述功德,[一]私作本紀,編於百王之末,廁於秦﹑項之列,[二]太初以後,闕而不錄,故探撰前記,綴集所聞,以為漢書。起元高祖,終於孝平王莽之誅,十有二世,二百三十年,[三] 綜其行事,傍貫五經,上下洽通,為春秋考紀﹑表﹑志﹑傳凡百篇。[四]固自永平中始受詔,潛精積思二十餘年,至建初中乃成。當世甚重其書,學者莫不諷誦焉。 注[一]六代謂武帝,史臣謂司馬遷也。
注[二]史記起自黃帝,漢最居其末也。
注[三]高﹑惠﹑呂後﹑文﹑景﹑武﹑昭﹑宣﹑元﹑成﹑哀﹑平十二代也。並王莽合二百三十年。
注[四]紀十二,表八,志十,列傳七十,合百篇。前書音義曰:「春秋考紀謂帝紀也。言考核時事,具四時以立言,如春秋之經。」
自為郎後,遂見親近。時京師修起宮室,浚繕城隍,而關中耆老猶望朝廷西顧。
固感前世相如﹑壽王﹑東方之徒,造構文辭,終以諷勸,[一]乃上兩都賦,盛稱洛邑制度之美,以折西賓淫侈之論。其辭曰: 注[一]相如作上林﹑子虛賦,吾丘壽王作士大夫論及驃騎將軍頌,東方朔作客難及非有先生論,其辭並以諷喻為主也。
有西都賓問於東都主人曰:[一]「蓋聞皇漢之初經營也,嘗有意乎都河洛矣。
輟而弗康,寔用西遷,作我上都。主人聞其故而鶯其制乎?」[二]主人曰:「未也。願賓攄懷舊之蓄念,發思古之幽情,[三]博我以皇道,弘我以漢京。」賓曰:「唯唯。」 注[一]中興都洛陽,故以東都為主,而謂西都為賓也。
注[二]皇,大也。尚書曰:「厥既得吉卜則經營。」高祖五年,劉敬說上都關中,上疑之。左右大臣皆山東人,多勸都洛陽,此為有意都河洛矣。張良曰:「洛陽其中小不過數百里,四面受敵,非用武之國。關中金城千里,天府之國也。」
於是上即日西都關中,此為輟而弗康也。輟,止也。康,安也。
注[三]廣雅曰攄,舒也。
漢之西都,在於雍州,寔曰長安。[一]左據函谷﹑二崤之阻,表以*(泰)**[太]*華﹑終南之山。[二]右界□斜﹑隴首之險,帶以洪河﹑涇﹑渭之川。[三]華實之毛,則九州之上腴焉;防禦之阻,則天下之奧區焉。[四]是故橫被六合,三成帝畿,[五]周以龍興,秦以虎視。及至大漢受命而都之也,[六]仰寤東井之精,俯協河圖之靈,[七] 奉春建策,留侯演成,[八]天人合應,以發皇明,乃眷西顧,寔惟作京。[九] 於是睎秦領,睋北阜,挾酆霸,據龍首。[一0]圖皇基於億載,度宏規而大起,肇自高而終平,世增飾以崇麗,歷十二之延祚,故窮奢而極侈。[一一]建金城其萬雉,呀周池而成淵,披三條之廣路,立十二之通門。[一二]內則街衢洞達,閭閻且千,九市開場,貨別隧分,人不得顧,車不得旋,闐城溢郭,傍流百廛,紅塵四合,煙雲相連。[一三]於是既庶且富,娛樂無疆,都人士女,殊異乎五方,游士擬於公侯,列肆侈於姬﹑姜。[一四]鄉曲豪俊遊俠之雄,節慕原﹑嘗,名亞春﹑陵,連交合觿,騁騖乎其中。[一五] 注[一]前書音義曰:「長安本秦之鄉名,高祖都焉。」
注[二]函谷,關名也。左傳曰「崤有二陵,其南陵夏後戲之墓,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風雨」,故曰二崤。太華,山也,山海經曰,華首之西六十里曰太華。終南,長安南山也。詩曰:「終南何有。」注云:「終南,周之名山中南也。」
注[三]□斜,谷名,南口曰□,北口曰斜,在今梁州。隴首,山名,在今秦州。
洪,大也。
注[四]華實之毛謂草木也。左傳曰:「食土之毛。」前書曰:「秦地九州膏腴。」
尚書雍州「厥田上上」。防禦謂關禁也。楊雄衛尉箴曰:「設置山險,盡為防禦。」
奧,深也。言秦地險固,為天下深奧之區域。
注[五]前書音義曰:「關西為橫。」被猶及也。呂氏春秋曰:「神明通於六合。」
高誘注云:「四方上下為六合。」周禮曰:「方千里曰王畿。」三成謂周﹑秦﹑漢並都之也。
注[六]龍興虎視,喻盛強也。孔安國尚書序曰:「漢室龍興。」易曰:「虎視眈眈。」
注[七]寤猶曉也。協,合也。高祖至霸上,五星聚於東井。又河圖曰:「帝劉季,日角戴勝,斗匈龍股,長七尺八寸。昌光出軫,五星聚井,期之興,天授圖,地出道,予張兵鈐劉季起。」東井,秦之分野,明漢當代秦都關中。
注[八]奉春君,婁敬也。春者,四時之始。婁敬亦始建遷都之策,故以號焉。
留侯,張良也。蒼頡篇曰:「演者引也。」
注[九]天謂五星聚東井也。人謂婁敬等進說也。皇明謂高祖也。西顧謂入關也。
詩云:「乃眷西顧。」
注[一0]睎,望也,音希。睋,視也,音蛾。秦領在今藍田東南。北阜即今三原縣北有高阜,東西橫□者是也。豐水出鄠縣南山豐谷。霸水出藍田谷。三秦記曰:「龍首山六十里,頭入渭水,尾達樊川。」在傍曰挾,在上曰據也。
注[一一]肇,始也。始自高祖,終於平帝,為十二代也。
注[一二]金城言堅固也。張良曰:「金城千里。」杜預注左傳云:「方丈為堵,三堵為雉。」字林曰:「呀,大空也。」音火加反。周禮:「國方九里,旁三門。」
每門有大路,故曰三條。鄭玄注周禮云「天子城十二門,通十二子」也。
注[一三]字林曰:「閭,里門也。閻,裡中門也。」且千,言多也。漢宮閣疏曰:
「長安九市,其六在道西,三在道東。」隧,列肆道也。鄭玄注禮記曰:「廛,市物邸捨也。」
注[一四]論語:「子適衛,冉有僕。子曰:『庶矣哉!』冉有曰:『既庶矣,又何加焉?』曰:『富之。』」詩周頌云:「惠我無疆。」疆,境也。詩小雅曰:「彼都人士。」毛萇注云:「城郭之域曰都。」五方謂四方及中央也。前書曰:「秦地五方雜錯。」鄭玄注周禮曰:「肆,市中陳物處也。」杜元凱注左傳云「姬﹑姜大國之女」也。
注[一五]豪俊遊俠謂朱家﹑郭解﹑原涉之類也。原﹑嘗*[謂]*平原君趙勝﹑孟嘗君田文也,春、陵謂春申君黃歇﹑信陵君無忌也,並招致賓客,名高天下也。
若乃觀其四郊,浮游近縣,則南望杜﹑霸,北眺五陵,名都對郭,邑居相承,英俊之域,黻冕所興,冠蓋如雲,七相五公。[一]與乎州郡之豪桀,五都之貨殖,三選七遷,充奉陵邑,蓋以強幹弱枝,隆上都而觀萬國。[二]封畿之內,厥土千里,逴犖諸夏,兼其所有。[三]其陽則崇山隱天,幽林穹谷,陸海珍藏,藍田美玉,商﹑洛緣其隈,鄠﹑杜濱其足,[四]源泉灌注,陂池交屬,竹林果園,芳草甘木,郊野之富,號曰近蜀。[五]其陰則冠以九嵕,陪以甘泉,乃有靈宮起乎其中。秦﹑漢之所極觀,淵﹑雲之所頌歎,於是乎存焉。[六]下有鄭﹑白之沃,衣食之源,堤封五萬,疆埸綺分,溝塍刻鏤,原隰龍鱗,決渠降雨,荷臿成雲,五穀垂穎,桑麻敷棻。[七]東郊則有通溝大漕,潰渭洞河,泛舟山東,控引淮﹑湖,與海通波。[八]西郊則有上囿禁苑,林麓藪澤,陂池連乎蜀﹑漢,繚以周牆,四百餘里,離宮別館,三十六所,神池靈沼,往往而在。[九] 其中乃有九真之麟,大宛之馬,黃支之犀,條枝之鳥,踰櫫□,越巨海,殊方異類,至三萬里。[一0] 注[一]浮游謂周流也。杜﹑霸謂杜陵﹑霸陵,在城南,故南望也。五陵謂長陵﹑安陵﹑陽陵﹑茂陵﹑平陵,在渭北,故北眺也。並徙人以置縣邑,故雲名都對郭。蒼頡篇曰:「黻,綬也。冕,冠也。」其所徙者皆豪右﹑富貲﹑吏二千石,故多英俊冠蓋之人。如雲,言多也。詩曰:「出其東門,有女如雲。」七相謂丞相車千秋,長陵人,黃霸﹑王商,並杜陵人也,韋賢﹑平當﹑魏相﹑王嘉,並平陵人也。五公謂田蚡為太尉,長陵人,張安世為大司馬,朱博為司空,並杜陵人,平晏為司徒,韋賞為大司馬,並平陵人也。
注[二]前書音義曰:「五都謂洛陽﹑邯鄲﹑臨淄﹑宛﹑成都也。」三選,選三等之人,謂徙吏二千石及高貲富人及豪桀並兼之家於諸陵,蓋以強幹弱枝,非獨為奉山園也。見前書。自元帝已後不遷,故唯七焉。爾雅曰:「觀,指示也。」
「選」或為「徙」,義亦通。
注[三]前書曰:「秦地沃野千里,人以富饒。」逴犖猶超絕也。逴音卓。犖音呂角反。諸夏謂中國也。
注[四]穹谷,深谷。東方朔曰:「漢興,去三河之地,止灞﹑滻之西,都涇﹑渭之南,此謂天下陸海之地也。」范子計然曰:「玉出藍田。」商及上洛皆縣名。
隈,山曲也。濱猶近也。鄠﹑杜,二縣名,近南山之足。爾雅云:「麓,山足也。」
注[五]孔安國注尚書曰:「澤障曰陂,停水曰池。」前書曰:「巴﹑蜀土地肥美,有山林竹樹蔬食果實之饒。」今南山亦有之,與巴﹑蜀相類,故曰近蜀。爾雅曰:「邑外曰郊,郊外曰野。」
注[六]陰謂北也。九嵕山尤高峻,故稱冠雲。甘泉山在雲陽北,秦始皇於上置林光宮,漢又起甘泉宮﹑益壽﹑延壽館﹑通天台,故云「秦﹑漢之所極觀」。王□字子泉,作甘泉頌,楊子雲作甘泉賦,故云「泉﹑雲頌歎」。
注[七]史記曰:「韓使水工鄭國說秦,令引涇水為渠,傍北山,東注洛,溉田四萬余頃,名曰鄭國渠。」武帝時,趙中大夫白公奏穿渠引涇水,首起谷口,尾入櫟陽,溉田四千餘頃,因名白渠。時人歌之曰:「田於何所?池陽谷口。鄭國在前,白渠起後。舉臿為雲,決渠為雨。涇水一石,其泥數鬥。且溉且糞,長我禾黍。衣食京師,億萬之口。」前書曰:「天子畿方千里,堤封百萬井。」音義曰:「堤謂積土為封限也,音丁奚反。」廣雅曰:「埸,界也。」音亦。周禮曰:「夫閒有遂,十夫有溝。」說文曰:「塍,田畦也。」塍音繩。刻鏤謂交錯如鏤也。爾雅曰:「高平曰原,下濕曰隰。」言如龍鱗之五色也。五穀,黍、稷、菽、麥、稻也。*[小]*爾雅曰:「禾穗謂之穎。」*[小]*爾雅曰:「敷,布也。」
棻,茂盛也,音芬。
注[八]漕,水運也。蒼頡篇曰:「潰,傍決也。」前書武帝穿漕渠通渭。史記曰:
「滎陽下引河東南為鴻溝,以與淮、泗會。」
注[九]上囿謂林苑也。谷梁傳曰:「林屬於山為麓。」鄭玄注周禮曰:「澤無水曰藪。」繚猶繞也,音了。三輔黃圖曰:「上林有建章、承光等一十一宮,平樂、繭觀等二十五,凡三十六所。」三秦記曰:「昆明池中有神池,通白鹿原。」詩曰:「王在靈沼。」
注[一0]宣帝詔曰:「九真郡獻奇獸。」晉灼漢書注云:「駒形,麟色,牛角。」
武帝時,李廣利斬大宛王首,獲汗血馬來。又黃支國自三萬里貢生犀。條支國臨西海,有大鳥,卵如甕。條支與安息接,武帝時,安息國發使來獻之。又曰:
「櫫□山高二千五百里。」並見前書。
其宮室也,體象乎天地,經緯乎陰陽,據坤靈之正位,放*(泰)**[太]*、紫之圓方。[一]樹中天之華闕,豐冠山之朱堂,因瑰材而究奇,抗應龍之虹梁,列棼橑以布翼,荷棟桴而高驤。[二]雕玉瑱以居楹,裁金璧以飾璫,發五色之渥采,光爓朗以景彰。[三]於是左*(□)**[腆]*右平,重軒三階,閨房周通,門闥洞開,列鐘虡於中庭,立金人於端闈,仍增崖而衡閾,臨峻路而啟扉。[四] 徇以離殿別寢,承以崇台閒豫,煥若列星,紫宮是環。[五]清涼宣溫,神仙長年,金華玉堂,白虎麒麟,區宇若茲,不可殫論。[六]增盤業峨,登降照爛,殊形詭制,每各異觀,乘茵步輦,唯所息宴。[七]後宮則有掖庭椒房,后妃之室,合歡增成,安處常寧,□若椒風,披香發越,蘭林蕙草,鴛鸞飛翔之列。[八]昭陽特盛,隆乎孝成,屋不呈材,牆不露形,裛以藻繡,絡以綸連,隨侯明月,錯落其閒,金釭銜璧,是為列錢,翡翠火齊,流耀含英,懸黎垂棘,夜光在焉。[九]於是玄墀扣切,玉階彤庭,□磩采致,琳□青熒,珊瑚碧樹,周阿而生。[一0]紅羅颯纚,綺組繽紛,精曜華燭,俯仰如神。[一一] 後宮之號,十有四位,窈窕繁華,更盛迭貴,處乎斯列者,蓋以百數。[一二] 左右廷中,朝堂百僚之位,蕭曹魏邴,謀謨乎其上。[一三]佐命則垂統,輔翼則成化,流大漢之愷悌,蕩亡秦之毒螫。[一四]故令斯人揚樂和之聲,作畫一之歌,功德著於祖宗,膏澤洽於黎庶。[一五]又有天祿石渠,典籍之府,命夫諄誨故老,名儒師傅,講論乎六蓺,稽合乎同異。[一六]又有承明金馬,著作之庭,大雅宏達,於茲為腢,元元本本,周見洽聞,啟發篇章,校理秘文。[一七]周以鉤陳之位,□以嚴更之署,總禮官之甲科,腢百郡之廉孝。[一八]虎賁贅衣,閹尹閽寺,陛戟百重,各有攸司。[一九]周廬千列,徼道綺錯。[二0] 輦路經營,修塗飛閣。[二一]自未央而連桂宮,北彌明光而戇長樂,陵墱道而超西墉,混建章而外屬,設璧門之鳳闕,上柧稜而棲金雀。[二二]內則別風之嶕嶢,眇麗巧而竦擢,張千門而立萬戶,順陰陽以開闔。[二三]爾乃正殿崔巍,層構厥高,臨乎未央,經駘蕩而出馺娑,洞枍詣與天梁,上反宇以蓋戴,激日景而納光。[二四]神明郁其特起,遂偃蹇而上躋,軼雲雨於太半,虹霓回帶於棼楣,雖輕迅與僄狡,猶愕眙而不敢階。[二五]攀井干而未半,目眴轉而意迷,捨欞檻而卻倚,若顛墜而復稽,魂怳怳以失度,巡迴塗而下低。[二六]既懲懼於登望,降周流以彷徨,步甬道以縈紆,又杳窱而不見陽。[二七]排飛闥而上出,若遊目於天表,似無依*(之)**[而]*洋洋。[二八]前唐中而後太液,攬滄海之湯湯,揚波濤於碣石,激神岳之嶈嶈,濫瀛洲與方壺,蓬萊起乎中央。[二九]於是靈草冬榮,神木叢生,巖峻崔崒,金石崢嶸。[三0]抗仙掌*(與)**[以]*承露,擢雙立之金莖,軼埃壒之混濁,鮮顥氣之清英。[三一]騁文成之丕誕,馳五利之所刑,庶松喬之腢類,時游從乎斯庭,實列仙之攸館,匪吾人之所寧。[三二] 注[一]圓象天,方象地。南北為經,東西為緯。楊雄司空箴曰:「普彼坤靈,侔天作合。」放,像也。太、紫謂太微、紫宮也。劉向七略曰:「明堂之制:內有太室,像紫宮;南出明堂,像太微。」春秋合誠圖曰:「太微,其星十二,四方。」
史記天官書曰:「環之匡□十二星,藩臣,皆曰紫宮。」是太微方而紫宮圓也。
注[二]列子曰:「周穆王作中天之台。」說文曰:「闕,門觀也。」前書蕭何作東闕、北闕。豐,大也。冠山謂在山之上也。埤蒼曰:「瑰瑋,珍奇也。」廣雅曰:「有翼曰應龍。」梁作應龍之形,而又曲如虹也。說文曰:「棼,復屋之棟。」
橑,椽也。翼,屋之四阿也。荷,負也。驤,舉也。爾雅曰:「棟謂之桴。」音浮。
注[三]廣雅曰:「磌,礩也。」音田。「瑱」與「磌」通。楹,柱也。雕玉為礩以承柱也。上林賦曰:「華榱璧璫。」韋昭注曰:「璫,榱頭也。」渥,光潤也。
爓音艷。
注[四]摯虞決疑要注曰:「腆者為階級,平者以文磚相亞次也。」「域」亦作「腆」。
言階級勒腆然,音七則反。王逸楚辭注曰:「軒,樓板也。」周禮夏後氏「世室九階」,鄭玄注云「南面三階,三面各二」也。爾雅曰:「宮中之門謂之闈,小者謂之閨。」廣以懸鐘也。史記:「秦始皇收天下兵器,聚之咸陽,銷以為金人十二,置宮中。」端闈,宮正門也。三輔黃圖曰:「秦宮殿端門四達,以則紫宮。」
仍,因也。衡,橫也。閾,門限。
注[五]徇猶繞也。崇,高也。閒音閒。煥,明也。言周回宮館,明若列星之環繞紫宮也。環,協韻音宦。
注[六]三輔黃圖曰:「未央宮有清涼殿、宣室殿、中溫室殿、金華殿、大玉堂殿、中白虎殿、麒麟殿,長樂宮有神仙殿。」殫,盡也。
注[七]增,重也。盤,屈也。業峨,高也。業音五臘反。峨音我。詭,異也。
茵,褥也。駕人曰輦。
注[八]漢官儀曰:「婕妤以下皆居掖庭。」三輔黃圖曰:「長樂宮有椒房殿。」
前書曰:「班婕妤居增成捨。」桓譚新論曰:「董賢女弟為昭儀,居捨號曰椒風。」
漢宮閣名長安有披香殿、鴛鸞殿、飛翔殿。余未詳。
注[九]昭陽殿,成帝趙昭儀所居也。說文曰:「裛,纏也。」音於業反。綸,糾,青絲綬也。「綸」或作「編」。淮南子曰:「隨侯之珠,和氏之璧。」高誘注云:
「隨侯行見大蛇傷,以藥傅之。後蛇銜珠以報之,因曰隨侯珠。」說文曰:「釭,轂鐵也。」音江,又音工。謂以黃金為釭,其中銜璧,納之於*(璧)**[壁]*帶,為行列歷歷如錢也。前書曰:「昭陽殿璧帶,往往為黃金釭,函藍田玉璧,明珠翠羽飾之。」異物誌曰:「翠鳥形如燕,赤而雄曰翡,青而雌曰翠,其羽可以飾幃帳。」韻集曰:「火齊,珠也。」戰國策曰:「應侯謂秦王曰『梁有縣黎』。」左傳曰:「晉荀息請以垂棘之璧假道於虞。」言懸黎、垂棘之玉,並夜有光輝也。
注[一0]前書曰:「昭陽殿中庭彤朱,而殿上髹漆。」髹音休。漆黑故曰玄。墀,殿上地也。又曰;「切皆銅沓,黃金塗,白玉階。」扣音口。□、磩,琳、□,並石次玉者。□音而兗反,磩音戚。彩致,其文理密也。青熒,其光色也。漢武故事曰:「武帝起神堂,植玉樹,葺珊瑚為枝,以碧玉為葉。」淮南子曰:「櫫□山有碧樹在其北。」高誘注云:「碧,青石也。」謂以珠玉假為樹而植之於殿曲。阿,曲也。
注[一一]薛綜注西京賦曰:「颯纚,長袖貌。颯音素合反,纚音山綺反。」綺,文繒也。組,綬也。繽紛,盛魍。燭,照也。言精彩華飾照耀也。戰國策張儀謂秦王曰:「彼周、鄭之女,粉白黛黑立於衢,非知而見之者以為神也。」
注[一二]前書曰:「漢興,因秦之稱號,正嫡稱皇后,妾皆稱夫人。凡十四等,有昭儀、婕妤、娙娥、傛華、美人、八子、充衣、七子、良人、長使、少使、五官、順常,是為十三等;又有無涓、共和、娛靈、保林、良使、夜者,秩祿同,共為一等,合十四位也。」窈窕,幽閒也。繁華,美麗也。百數謂以百而數之也。
注[一三]蕭何、曹參並沛人,魏相字弱翁,濟陰人,邴吉字少卿,魯國人,並為丞相。
注[一四]李陵書曰:「其餘佐命立功之士。」司馬相如曰:「垂統理順易繼也。」
統,業也。禮記曰:「保者慎其身以輔翼之。」愷,樂也。悌,易也。楊雄長楊賦曰:「今朝廷出愷悌,行簡易。」王□四子講德論曰:「秦之處位任政者,並施毒螫。」前書曰:「孝惠、高後之時,海內得離戰國之苦,君臣俱欲無為,而天下晏然,衣食滋殖。」又曰:「近觀漢相,高祖開基,蕭、曹為冠。孝宣中興,丙、魏有聲。」是時黜陟有序,觿職修理,公卿多稱其位,海內興於禮讓也。
注[一五]孔叢子曰:「古之帝王,功成作樂,其功善者其樂和。」前書曰,蕭何薨,曹參代之,百姓歌之曰:「蕭何為法,較若畫一,曹參代之,守而勿失。」祖宗謂高祖、中宗也。
注[一六]三輔故事曰:「天祿、石渠並閣名,在未央宮北,以閣秘書。」諄誨謂殷勤教告也。詩大雅曰:「誨爾諄諄。」鄭玄注云:「我教告王,口語諄諄然。」
諄音之純反。六蓺謂詩、書、禮、樂、易、春秋也。稽,考也。前書,甘露中詔諸儒講五經同異,令蕭望之平奏其議。
注[一七]承明,殿前之廬也。金馬,署名也。門有銅馬,故名金馬門,待詔者皆居之。宏亦大也。元其元,本其本。秘文,秘書也。孝經鉤命決曰「丘掇秘文」也。
注[一八]周,環也。前書音義曰:「鉤陳,紫宮外星也,宮□之位亦象之。」嚴更之署,行夜之司也。禮官,奉常也,有博士掌試策,考其優劣,為甲乙之科,即前書曰「太常以公孫弘為下第」是也。言百郡,舉全數。前書又曰:「興廉舉孝。」
注[一九]虎賁,宿□之臣。贅衣,主衣之官。贅,綴也,音之銳反。尚書曰:「綴衣虎賁。」閹尹、閽寺並宦官,周禮有閹人、寺人。陛戟,執戟於陛也。百重,言多也。攸,所也。司,主也,協韻音伺。
注[二0]廬謂宿□之廬,周於宮也。千列,言多也。史記:「□令曰周廬,設卒甚謹。」徼道,徼巡之道。綺錯,交錯也。前書曰「中尉掌徼巡京師」也。
注[二一]前書音義曰:「輦道,閣道也。」「塗」亦「塗」也,古字通用。
注[二二]未央宮在西,長樂宮在東,桂宮、明光宮在北,言飛閣相連也。墱,陛級也,音丁鄧反。墉,城也。混,同也。建章宮在城西。屬,連也。前書曰:
「建章宮,其東則鳳闕,*(門)*高二十餘丈,其南有璧門之屬。」說文曰「柧稜,殿堂上最高之處也。」柧音孤,稜音力登反。其上棲金雀焉。三輔故事曰「建章宮闕上有銅鳳皇」,即金雀也。
注[二三]三輔故事曰:「建章宮東有折風闕。」關中記曰:「折風一名別風。」
嶕嶢,高也。嶕音焦,嶢音堯。前書曰,建章宮度為千門萬戶。合謂之陰,開謂之陽。易曰:「闔戶謂之坤,辟戶謂之干。」
注[二四]正殿即前殿也。層,重也。臨乎未央,言高之極也。關中記建章宮有駘蕩、馺娑、枍詣殿。天梁亦宮名也。駘音殆,蕩音蕩。馺音素合反,娑音素可反。枍音烏計反。小雅曰:「蓋戴,覆也。」反宇謂飛簷上反也。激日謂日影激入於殿內也。
注[二五]神明,台名也。躋,升也。偃蹇,高貌也。軼,過也。前書音義曰:「凡數三分有二為太半。」說文曰:「棼,棟也。」爾雅曰:「楣謂之梁。」郭璞云:
「門戶上橫樑也。」方言曰:「僄,輕也。」音匹妙反。鄭玄注禮記曰:「狡,疾也。」字書曰:「愕,驚也。」音五各反。字林曰:「眙,驚貌也。」音丑吏反。
注[二六]井干,樓名也。前書曰:「武帝作井干樓,高五十丈,輦道相屬焉。」
蒼頡篇曰:「眴,視不明也。」音眩。欞檻,樓上欄楯也。欞音零。稽,留也。
注[二七]淮南子曰:「甬道相連。」高誘注云:「甬道,飛閣復道也。」廣雅曰:
「窈窱,深也。」「杳」與「窈」通。窱音它鳥反。陽,明也。既創前之登望,乃下巡於復道,宮宇深邃,又不見明者。
注[二八]飛闥,閣上門也。王逸注楚辭曰:「洋洋,無所歸魍。」
注[二九]前書曰:「建章宮,其西唐中數十里。」音義曰:「唐,庭也。」其北太液池中有蓬萊、方丈、瀛洲、壺梁,像海中神山。湯湯,流貌也。蒼頡篇曰:
「濤,大波也。」碣石,海畔山也。說文曰:「濫,泛也。」列子曰:「海中有神山,一曰岱輿,二曰員嶠,三曰方壺,四曰瀛洲,五曰蓬萊。」
注[三0]靈草、神本謂不死藥也。史記曰:「海中神山,仙人不死藥在焉。」崢嶸,高峻也。崔音徂回反,崒音才律反。崢音仕耕反,嶸音宏。
注[三一]前書曰,武帝時作銅柱承露僊人掌之屬。三輔故事云:「建章宮承露盤,高二十丈,大七圍,以銅為之。上有仙人掌承露,和玉屑飲之。」金莖即銅柱也。軼,過也。埃壒,塵也。鮮,絜也。說文曰:「顥,白魍。」音皓。
注[三二]丕,大也。誕,欺也。前書曰:「齊人李少翁以方士見上,上拜為文成將軍,言於上曰:『即欲與神通,宮室被服非象神,神物不至。』乃作甘泉宮,中為台,畫天、地、泰一諸鬼神,而置祭具以致天神。」又曰:「膠東人欒大多方略而敢為大言,言曰:『臣常往東海中,見安期、羨門之屬。』乃拜為五利將軍。」刑,法也。列仙傳曰:「赤松子者,神農時雨師也,服水玉以教神農。」
又曰:「王子喬者,周靈王太子晉,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山。」
爾乃盛娛游之壯觀,奮大武乎上囿,因茲以威戎誇狄,耀威而講事。[一]命荊州使起鳥,詔梁野而驅獸,毛腢內闐,飛羽上覆,接翼側足,集禁林而屯聚。[二] 水衡虞人,理其營表,種別腢分,部曲有署。[三]罘罔連紘,籠山絡野,列卒周□,星羅雲布。[四]於是乘*(鑾)*輿備法駕,帥腢臣,披飛廉,入苑門。[五] 遂繞酆鎬,歷上蘭,六師發冑,百獸駭殫,震震爚爚,雷奔電激,草木塗地,山淵反覆,蹂蹸其十二三,乃拗怒而少息。[六]爾乃期門佽飛,列刃鑽鍭,要趹追蹤,鳥驚觸絲,獸駭值鋒,機不□掎,弦不再控,矢無單殺,中必疊雙,颮颮紛紛,矰繳相纏,風毛雨血,灑野蔽天。[七]平原赤,勇士厲,譸狖失木,豺狼攝竄。[八]爾乃移師趨險,並蹈潛穢,窮虎奔突,狂兕觸□。[九]許少施巧,秦成力折,掎僄狡,診猛噬,脫角挫脰,徒搏獨殺。[一0]挾師豹,拖熊螭,頓犀犛,曳豪羆,超迥壑,越峻崖,□巉巖,鉅石隤,松□僕,叢林摧,草木無餘,禽獸殄夷。[一一]於是天子乃登屬玉之館,歷長楊之榭,覽山川之體埶,觀三軍之殺獲,原野蕭條,目極四裔,禽相鎮厭,獸相枕藉。[一二]然後收禽會觿,論功賜胙,陳輕騎以行炰,騰酒車而斟酌,割鮮野食,舉燧命爵。[一三] 饗賜畢,勞逸齊,大輅鳴鸞,容與□回,集乎豫章之宇,臨乎昆明之池。[一四] 左牽牛而右織女,似雲漢之無崖,茂樹蔭蔚,芳草被堤,蘭□髮色,曄曄猗猗,若摛錦布繡,燭耀乎其陂。[一五]玄鶴白鷺,黃鵠鵁鸛,鶬鴰鴇鶂,鳧鷖鴻鴈,朝發河海,夕宿江漢,沉浮往來,雲集霧散。[一六]於是後宮乘輚路,登龍舟,張鳳蓋,建華旗,袪黼帷,鏡清流,靡微風,澹淡浮。[一七]棹女謳,鼓吹震,聲激越,謍厲天,鳥腢翔,魚窺淵。[一八]招白閒,下雙鵠,揄文竿,出比目。
[一九]撫鴻幢,御矰繳,方舟並騖,俛仰極樂。[二0]遂風舉雲搖,浮游普覽,前乘秦領,後越九嵕,[二一]東薄河華,西涉岐雍,宮館所歷,百有餘區,行所朝夕,儲不改供。[二二]禮上下而接山川,究休佑之所用,采游童之歡謠,第從臣之嘉頌。[二三]於斯之時,都都相望,邑邑相屬,國藉十世之基,家承百年之業,士食舊德之名氏,農服先疇之畎畝,商修族世之所鬻,工用高曾之規矩,粲乎隱隱,各得其所。[二四] 注[一]大武謂大陳武事也。月令「孟冬之月,天子乃命將帥講武,習射御」也。
注[二]荊州,江、湘之地,其俗習於捕鳥,故使起之。梁野,巴、漢之人,其俗習於逐獸,故使其人驅之。闐音田。聚音才諭反。
注[三]前書曰:「上林苑屬水衡都尉。虞人,掌山澤之官。」周禮曰:「虞人萊所田之野為表。」鄭司農曰:「表,所以識正行列也。」續漢書「將軍領軍皆有部,大將軍營五部,部校尉一人,部下有曲,曲有軍候一人」也。
注[四]鄭玄注禮記曰:「獸□曰罘。」音浮。紘,罘之綱。
注[五]蔡邕獨斷曰:「天子至尊,不敢渫瀆言之,故托於乘輿。天子車駕有大駕、法駕、小駕。大駕則公卿奉引,備千乘萬騎。法駕,公*[卿]*不在鹵簿中,唯執金吾奉引,侍中驂乘。」飛廉,館名也,武帝所作。前書音義曰:「飛廉,神禽,能致風氣,身似鹿,頭如雀,有角而蛇尾,文如豹文。於館上作之,因以名焉。」
注[六]酆,文王所都,在鄠縣東。鎬,武王所都,在上林苑中。三輔黃圖雲,上林苑有上蘭觀。尚書曰:「司馬掌邦政,統六師。」又曰:「百獸率舞。」駭殫,言驚懼也。震震爚爚,奔走之貌。爚音躍。塗,□也。反覆猶傾動也。車騎既多,視之眩亂,有似傾動。蹂,踐也,音汝九反。蹸,轢也,音力刃反。
拗猶抑也,音於六反。言且抑六師之怒而少停也。
注[七]前書曰,武帝與北地良家子期於殿門,故號「期門」。又曰:「募佽飛射士」。音義:「佽飛,本秦左弋官也。武帝改為佽飛官,有一令九丞,在上林中。
紡矰繳,弋鳧鴈,歲萬頭,以供宗廟。」蒼頡篇曰:「攢,聚也。」「鑽」與「攢」通。爾雅曰:「金鏃翦羽謂之鍭。」音侯。廣雅曰:「趹,奔也。」音決。機,弩牙也。說文曰:「掎,偏引也。」音居綺反。颮颮紛紛,觿多也。說文曰:「颮,古坎字。」鄭玄注周禮曰:「結繳於矢謂之矰。」矰,高也。
注[八]郭璞注山海經曰:「譸似猴而大,臂長,便捷,色黑。」蒼頡書曰:「狖似狸。」音以救反。淮南子曰:「譸狖顛□而失木枝。」懾,懼也,音之葉反。
竄,走也,協韻音七外反。
注[九]潛,深也。穢謂榛蕪之林,虎兕之所居也。爾雅曰:「兕似牛。」郭璞曰:
「一角,青色,重千斤。」廣雅曰:「□,跳也。」音居□反。
注[一0]許少、秦成,並未詳。僄狡,獸之輕捷者。說文曰:「搤,捉也。」音□。「搤」與「診」通。噬,囓也。挫,折也。脰,頸也。徒,空也。謂空手搏殺之也。爾雅曰:「暴虎,徒搏也。」殺音所界反。
注[一一]師,師子也。說文曰:「拖,曳也。」音徒可反。杜預注左傳云:「螭,山神,獸形。」郭璞注山海經曰:「犀似牛而質頭,黑色,有三角,一在頂上,一在額上,一在鼻上。犛牛黑色,出西南徼外。」犛音力之反。爾雅曰:「羆似熊而黃。」巉巖,山石高峻之貌也。殄,盡也。夷猶殺也。
注[一二]前書,宣帝幸萯陽宮屬玉觀。音義曰:「屬玉,水鳥也,似鵁鶄,於觀上作之,因以名焉。」三輔黃圖曰:「上林有長揚宮。」鄭玄注禮記曰:「土高曰台,有木曰榭。」獲,協韻音胡卦反。楚詞曰:「山蕭條而無獸。」
注[一三]胙,余肉也。左傳曰:「歸胙於公。」詩小雅曰:「炰之燔之。」毛萇注曰:「以毛曰炰。」音步交反。子虛賦曰:「割鮮染輪。」孔安國注尚書曰:「鳥獸新殺曰鮮。」
注[一四]大輅,玉輅也。周禮曰:「凡馭輅儀以鑾和為節。」鄭玄注曰:「鑾在衡,和在軾,皆金鈴也。」三輔黃圖曰:「上林苑有豫章觀。」
注[一五]漢宮閣疏曰:「昆明池有二石人,牽牛、織女之象也。」雲漢,天河也。
郭璞注爾雅云:「□,香草。」音昌改反。曄曄猗猗,美茂之貌。說文曰:「摛,舒也。」
注[一六]郭璞注爾雅云:「鵁似鳧,恭近尾,略不能地行,江東謂之魚鵁。」音火交反。說文曰:「鸛,鸛雀也。」爾雅曰:「鶬,麋鴰。」音括。郭璞注曰:「即鶬鴰也,今關西呼為鴰鹿。」鴇似鴈而大,無指。音保。鶂,水鳥也。莊子曰:
「白鷁之相視,眸子不運而風化。」李巡注爾雅曰:「在野曰鳧,在家曰鶩。」
並鴨也。鄭玄注詩云:「鷖,鳧屬也。」音一兮反。周處風土記曰:「鷖,鷖□也,以名自呼,大如□,生卵於荷葉上。」毛萇注詩云:「大曰鴻,小曰鴈。」
注[一七]埤蒼曰:「輚,臥車也。」音仕板反。淮南子曰:「龍舟鷁首,浮吹以虞。」桓譚新論曰:「乘車,玉爪、華芝及鳳皇三蓋。」上林賦曰:「乘法駕,建華旗。」高誘注淮南子曰:「袪,舉也。」澹,隨風之貌也。澹音徒濫反。淡音徒敢反。
注[一八]棹,楫也。謳,歌也。震,協韻音真。謍,聲也,音火宏反。
注[一九]招猶舉也。弩有黃閒之名,此言白閒,蓋弓弩之屬。本或作「白鷴」,謂鳥也。西京雜記曰:「越王獻高帝白鷴、黑鷴各一雙。」說文曰:「揄,引也。」
音投。文竿,以翠羽為文飾也。*(闕)**[闞]*子曰:「魯人有好釣者,以桂為餌,鍛黃金之□,錯以銀碧,垂翡翠之綸。」爾雅曰:「東方有比目魚,不比不行。」
注[二0]廣雅曰:「幢謂之幬。」幢音直江反,即舟中之幢蓋也。本或作「罿」。
罿,鳥網也,音磨。矰,弋矢也。繳,以系箭也。方舟,並兩舟也。
注[二一]協韻音綜。
注[二二]薄,迫也。岐,山;雍,縣。在扶風。儲,積也。供,協韻音九用反。
注[二三]上下謂天地也。接亦祭也。究,盡也。用謂犧牷玉帛之物也。列子曰:
「堯理天下五十年,不知天下理歟?亂歟?堯乃微服游於康衢,聞兒童謠曰:『立我蒸人,莫匪爾極,不識不知,順帝之則。』」言今同於堯也。前書曰:「宣帝頗好神仙,王□、張子僑等並待詔,所幸宮館,輒為歌頌,第其高下,以差賜帛焉。」
注[二四]十代、百年,並舉全數也。易曰:「食舊德,貞厲終吉。」谷梁傳曰:
「古者有士人、商人、農人、工人。」淮南子曰「古者至德之時,賈便其肆,農安其業,大夫安其職,而處士修其道」也。
若臣者,徒觀多乎舊墟,聞之乎故老,什分而未得其一端,故不能□舉也。
校勘記 一三二三頁四行今洺州永*(平)**[年]*縣也集解引沉欽韓說,謂「永平縣」當作「永年縣」,今據改。按:「洺」原作「洛」,形近而鬥,徑據殿本改正。
一三二三頁八行漢承秦制改立郡縣按:張森楷校勘記謂「改」當依前書作「並」,既承秦制,則非漢所改也。
一三二四頁一行劉季逐而羈之按:集解引王補說,謂「羈」前書□傳作「掎」,通鑒亦作「掎」,用左傳「晉人角之,諸戎掎之。」
一三二六頁三行見趙岐孟子注「岐」原斗「歧」,逕改正。按:紹興本趙岐之「岐」皆斗「歧」,後如此,不悉出校記。
一三二六頁一四行豈若卑論齊俗按:「齊」當依史記作「儕」。
一三二七頁一一行彪復辟司徒玉況府汲本、殿本「玉」作「玊」。按:玉字本有肅音,不必改為「玊」,參閱前虞延傳校記。又按:集解引沉欽韓說,謂是時「司徒」上有「大」字。
一三二八頁一行不能無*[為]*惡據集解本補。按:此所引賈誼上疏之辭與前書不同,前書作「習與正人居之,不能毋正,猶生長於齊,不能不齊言也。習與不正人居也,不能毋不正,猶生長於楚之地,不能不楚言也」。
一三二八頁二行出則周公邵公太*(公)*史佚據汲本刪。按:史記云「召公為師,周公為保」,無太公輔成王事,「公」字衍。太史佚即史佚也。
一三二八頁一五行使僕中允按:沉家本謂「允」續志作「盾」。
一三二九頁四行故令誼傅之按:「令」原斗「今」,逕改正。
一三三0頁五行誦詩賦按:汲本「賦」作「書」。
一三三一頁一二行負薪之諾按:汲本、殿本「諾」作「語」。
一三三二頁一三行執文之德按:集解引周壽昌說,謂周頌作「秉文之德」,此「秉」字作「執」,乃唐諱□,秉與□同音,嫌名也,故避「秉」為「執」,義同字異。
一三三三頁二行舟人吉桑對曰按:「吉桑」新序作「固桑」,說苑尊賢篇作「古乘」,人表作「固來」,循吏傳注作「古桑」。沉欽韓謂「乘」「來」皆「桑」之誤,「吉」又為「古」之誤。
一三三四頁三行召詣校書部按:「校書部」疑當作「校書郎」。御覽五一五引正作「校書郎」,又班超傳云「兄固,被召詣校書郎」。
一三三四頁四行司隸從事孟異按:集解引惠棟說,謂「異」當作「冀」,見馬援、杜林等傳。又引沉欽韓說,謂史通正史篇作「孟冀」。
一三三四頁一三行六代謂武帝史臣謂司馬遷也按:此注原誤置於「史臣」之下,今移正。蓋正文「六世」句絕,「史臣」屬下為句,若注於「史臣」之下,則「史臣」二字當連「六世」為句矣。
一三三五頁一一行劉敬說上都關中殿本「劉」作「婁」。按:婁敬說高祖都關中,封奉春君,賜姓劉氏,故亦作「劉敬」,然下文「奉春建策」注又作「婁敬」,前後亦不一致也。
一三三五頁一五行表以*(泰)**[太]*華終南之山張森楷校勘記謂「太華」字本不作「泰」,後人誤以為范曄避其父諱,改「泰」為「太」,遂並非諱改者而亦回改為「泰」。今據改。
一三三五頁一六行帶以洪河涇渭之川按:校補謂文選此下有「觿流之隈,汧湧其西」語。
一三三六頁四行度宏規而大起惠棟謂李善曰「度」或為「慶」,慶與羌古字通,小爾雅雲羌,發聲也。按:王念孫謂李善本度字本作「慶」,今本作「度」者,後人據五臣本及班固傳改之耳。善注原文當云「小雅曰羌,發聲也,『慶』與『羌』古字通,『慶』或為『庋』。」又謂作「慶」是。慶,語詞。「宏規」與「大起」相對為文,言肇建都邑,先宏規之而後大起之也。
一三三六頁五行故窮奢而極侈按:王先謙謂固集及文選「奢」並作「泰」,此亦范氏避其父諱而改。
一三三六頁八行鄉曲豪俊遊俠之雄按:文選「俊」作「舉」,李注引史記魏公子無忌曰「平原之遊,徒豪舉耳」。蓋以「鄉曲豪舉」為句。此以「鄉曲豪俊」與「遊俠之雄」連讀為句,故注云「豪俊遊俠謂朱家、郭解、原涉之類也」。
一三三七頁一二行天子城十二門通十二子按:此周禮「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」鄭玄注文,章懷引之以釋「立十二之通門」也。文選注同。各本誤引周禮地官「司門」鄭注,作「司門若今城門校尉,主王城十二門」。
一三三七頁一三行漢宮閣疏曰汲本、殿本「閣」作「闕」。按:後文「披香」注引「漢宮閣名」,殿本「閣」作「闕」,文選注亦作「闕」。又後文「左牽牛而右織女」注引「漢宮閣疏」,殿本亦作「閣」,而文選注則作「闕」。又按:「漢宮閣疏」或「漢宮闕疏」與「漢宮閣名」或「漢宮闕名」,隋志俱不著錄,唐志有漢宮闕簿,史記高祖紀索隱、初學記居處部、御覽居處部十二引「漢宮殿疏」,北堂書鈔舟部上引「漢宮室疏」,殆即一書也。
一三三八頁一行原嘗*[謂]*平原君趙勝孟嘗君田文也據汲本、殿本補。
一三三八頁五行逴犖諸夏按:李慈銘謂「犖」文選作「躒」。
一三三九頁一三行王□字子泉汲本、殿本「泉」作「淵」,下「泉雲頌歎」之「泉」亦作「淵」。按:「淵」作「泉」,當是章懷避唐諱改。
一三四0頁二行*[小]*爾雅曰禾穗謂之穎按:校補謂此見小爾雅廣物篇,文選李善注引作「小雅曰」,文選注於小爾雅皆省稱「小雅」,此則脫去「小」字也。
今據補。
一三四0頁二行*[小]*爾雅曰敷布也按:爾雅無「敷布也」之訓,此見小爾雅廣詁篇。今據補。
一三四0頁一二行放*(泰)**[太]*紫之圓方按:「泰」當作「太」,今改,參閱上「表以*(泰)*[太]華終南之山」條。
一三四0頁一四行於是左*(□)**[腆]*右平據殿本改。按:集解引柳從辰說,謂字書玉部無□字,應從土。
一三四0頁一六行徇以離殿別寢按:校補謂文選「殿」作「宮」。
一三四一頁一行增盤業峨按:文選作「增盤崔嵬」。
一三四一頁五行玄墀扣切按:文選「切」作「砌」。
一三四一頁一一行周見洽聞按:校補謂文選「周」作「殫」。
一三四一頁一四行修塗飛閣按:校補謂文選「塗」作「除」,注「除,樓陛也」。
一三四一頁一四行混建章而外屬按:校補謂文選「而」下有「連」字。
一三四二頁六行似無依*(之)**[而]*洋洋文選「之」作「而」,王先謙謂作「而」是。今據改。
一三四二頁八行抗仙掌*(與)**[以]*承露據汲本、殿本改。
一三四三頁四行域亦作腆按:刊誤謂案文當作「腆亦作域」,言「腆」字有作「域」者也。
一三四三頁一六行納之於*(璧)**[壁]*帶按:校補雲前書音義「壁帶謂壁中之帶也」,此「壁」字當從土,各本皆從玉,涉上「銜璧」而誤。今據改。
一三四四頁四行其光色也按:張森楷校勘記謂「色」下當有脫文一字,據上文「其文理密也」知之。
一三四四頁一0行順常按:「順」原斗「須」,逕據汲本、殿本改正。
一三四五頁一六行*(門)*高二十餘丈據刊誤刪。
一三四六頁四行小雅曰按:小雅即小爾雅之省稱,下所引乃小爾雅廣詁文。
一三四七頁八行耀威而講事按:王先謙謂文選作「耀威靈而講武事」。
一三四七頁一一行於是乘*(鑾)*輿備法駕刊誤謂案注所解乘輿之義,則此多「鑾」字。今據刪。按:上林賦「於是乘輿弭節徘徊」,甘泉賦「於是乘輿乃登夫鳳皇兮」,句例相似,班賦之所出也。
一三四七頁一一行六師發冑按:文選「冑」作「逐」,近人高步瀛文選李注義疏引胡紹瑛說,謂逐冑音同,文選作「逐」,後漢書作「冑」,並「駎」之假,玉篇「駎,徐救切,競馳也」。
一三四八頁三行歷長楊之榭按:「楊」原作「揚」,逕據汲本、殿本改,注同。
一三四八頁五行舉燧命爵按:校補謂文選作「舉烽命釂」。
一三四八頁七行玄鶴白鷺按:校補謂文選句上有「鳥則」二字。
一三四八頁七行鶬鴰鴇鶂按:「鴇」原作「鳵」,逕據文選改,注同。
一三四九頁八行法駕公*[卿]*不在鹵簿中據汲本、殿本補。
一三五一頁九行*(闕)**[闞]*子曰據殿本改。
主人喟然而歎曰:「痛乎風俗之移人也!子實秦人,鄉誇館室,保界河山,信識昭襄而知始皇矣,惡睹大漢之雲為乎?[一]夫大漢之開原也,奮布衣以登皇極,繇數開而創萬世,蓋六籍所不能談,前聖靡得而言焉。[二]當此之時,功有橫而當天,討有逆而順人,故婁敬度埶而獻其說,蕭公權宜以拓其制。時豈泰而安之哉?計不得以已也。[三]吾子曾不是睹,顧耀後嗣之末造,不亦闇乎?[四] 今將語子以建武之理,永平之事,監乎*(泰)**[太]*清,以變子之或志。[五] 注[一]喟,歎貌也。前書曰:「人有剛柔緩急,音聲不同,系水土之風氣,謂之風;好惡取捨,動靜無常,隨君上之情慾,謂之俗。」保,守也,謂守河山之險以為界。昭、襄,昭王、襄王也。惡,安也,音烏。
注[二]漢高祖曰:「吾以布衣,提三尺□取天下。」高祖起兵五年而即帝位,故雲由數開。繇即由也。孔安國注尚書云:「匝四時曰開。」萬代,盛言之也。六籍,六經也。
注[三]橫音胡孟反。高祖入關,秦王子嬰降,而五星聚於東井,此功有橫而當天也。逆謂以臣伐君。前書陸賈曰:「湯武逆取而以順守之。」及高祖入關,秦人爭獻牛酒,此為討有逆而順人也。婁敬已見上。又曰:「蕭何修未央宮,上見壯麗,甚怒。何對曰:『天下未定,故可因遂就宮室。且天子以四海為家,非令壯麗,無以重威,且無令後代有以加也。』」時豈奢泰而安之哉?言天下初定,計不得止而都西京也。
注[四]顧,反也。耀,炫耀也。言吾子曾不睹度埶權宜之由,而反炫耀後嗣子孫末代之所造,非其盛稱武帝、成帝神仙、昭陽之事也。
注[五]淮南子曰:「太清之化也,和順以寂漠,質直以素樸。」高誘注曰:「太清,無為之化也。」
往者王莽作逆,漢祚中缺,天人致誅,六合相滅。[一]於時之亂,生民幾亡,鬼神泯絕,壑無完柩,郛罔遺室,原野猒人之肉,川谷流人之血,秦、項之災猶不克半,書契已來未之或紀也。[二]故下民號而上愬,上帝懷而降鑒,致命於聖皇。[三]於是聖皇乃握干符,闡坤珍,披皇圖,稽帝文,赫爾發憤,應若興雲,霆發昆陽,憑怒雷震。[四]遂超大河,跨北嶽,立號高邑,建都河洛。[五] 紹百王之荒屯,因造化之蕩滌,體元立制,繼天而作。[六]系唐統,接漢緒,茂育腢生,恢復疆宇,動兼乎在昔,事勤乎三五。[七]豈特方軌並多,紛綸後辟,理近古之所務,蹈一聖之險易云爾哉?[八]且夫建武之元,天地革命,四海之內,更造夫婦,□有父子,君臣初建,人倫寔始,斯乃虙羲氏之所以基皇德也。[九]分州土,立市朝,作舟車,造器械,斯軒轅氏之所以開帝功也。[一0] 龔行天罰,應天順*(民)**[人]*,斯乃湯武之所以昭王業也。[一一]遷都改邑,有殷宗中興之則焉;即土之中,有周成隆平之制焉。[一二]不階尺土一人之柄,同符乎高祖。[一三]克己復禮,以奉終始,允恭乎孝文。[一四]憲章稽古,封岱勒成,儀炳乎世宗。[一五]案六經而校德,妙古昔而論功,仁聖之事既該,帝王之道備矣。[一六] 注[一]天人謂天意人事共相誅也。
注[二]人者神之主。生人既亡,故鬼神亦絕也。揚子法言曰「秦將白起長平之戰,坑四十萬人,原野猒人之肉,川谷流人之血」也。
注[三]上帝,天也。聖皇,光武也。懷猶愍念也。降,下也。鑒,視也。言上天□念下人之上愬,故下視四海可以為君者,而致命於光武也。
注[四]干符、坤珍謂天地符瑞也。皇圖、帝文謂圖緯之文也。霆,疾雷也。發於昆陽謂破王尋、王邑。憑,盛也。言盛怒如雷之震。協韻音真。
注[五]跨,據也。言光武度河據北嶽,遂即位於鄗,而改鄗為高邑也。
注[六]紹,繼也。屯,難也。高誘注淮南子云:「造化,天地也。」滌,除也。
作,起也。杜預注左傳云:「凡人君即位,欲體元以居正。」谷梁傳曰:「為天下主者,天也;繼天者,君也。」
注[七]爾雅曰:「系,繼也。緒,業也。」前書曰:「漢帝本系出唐帝。」言光武能繼唐堯之統業也。恢,大也。三五,三皇五帝也。
注[八]軌,轍也。紛綸猶雜蹂也。爾雅曰:「後,辟,君也。」險易猶理亂也。
言光武功德勤勞,兼於前代百王,非直一聖帝也。
注[九]易曰:「天地革而四時成。」又曰:「湯武革命。」爾雅曰:「九夷、八狄、七戎、六蠻,謂之四海。」基,始也。帝王紀曰:「庖犧氏,風姓也。制嫁娶之禮,取犧牲以充庖廚,以食天下,故號庖犧。後或謂之伏犧。」言光武更造夫婦如伏犧時也。
注[一0]黃帝號軒轅氏。前書曰:「昔在黃帝,畫野分州。」易系辭曰:「神農氏日中為市。黃帝、堯、舜垂衣裳而天下理。刳木為舟,剡木為楫,服牛乘馬,引重致遠,以利天下;弦木為弧,剡木為矢,弧矢之利,以威天下。」言光武利人如軒轅也。
注[一一]尚書武王曰:「今予惟龔行天之罰。」易曰:「湯武革命,順乎天而應乎人。」言光武征伐如湯武者也。
注[一二]尚書曰:「盤庚遷於殷。」史記曰:「帝陽甲之時,殷衰,諸侯莫朝。
陽甲崩,弟盤庚立,自河北度河南,居湯之故地,行湯之政,殷道復興。」尚書曰:「王來紹上帝,自服於土中。」孔安國曰:「洛邑,地埶之中也。」春秋命歷序曰:「成康之隆,醴泉湧出。」言都洛陽如殷宗、周成之制也。
注[一三]孟子曰:「紂去武丁未久也,尺地莫非其有也,一人莫非其臣也。」又曰:「舜文王相去千有餘歲,若合符契。」
注[一四]左傳仲尼曰:「古有志,克己復禮,仁也。」孫卿子曰:「生,人之始也;死,人之終也。終始俱善,人道畢矣。」尚書:「允恭克讓。」謂躬自儉約,同於文帝也。
注[一五]憲章猶法則也。禮記曰:「仲尼憲章文武。」尚書曰:「若稽古帝堯。」
言法乎考古而封太山,勒石以記成功也。
炳,明也,其禮儀明乎武帝也。
注[一六]六經謂詩、書、禮、樂、易、春秋。妙猶美也。或作「眇」,眇,遠也。
該,備也。
至於永平之際,重熙而累洽,盛三雍之上儀,修袞龍之法服,敷洪藻,信景鑠,揚世廟,正予樂。人神之和允洽,君臣之序既肅。[一]乃動大路,遵皇衢,省方巡狩,窮覽萬國之有無,考聲教之所被,散皇明以燭幽。[二]然後增周舊,修洛邑,翩翩巍巍,顯顯翼翼,光漢京於諸夏,總八方而為之極。[三]是以皇城之內,宮室光明,闕庭神麗,奢不可踰,儉不能侈。[四]外則因原野以作苑,順流泉而為沼,發蘋藻以潛魚,豐圃草以毓獸,制同乎梁騶,義合乎靈囿。[五] 若乃順時節而搜狩,簡車徒以講武,則必臨之以王制,考之以風雅。[六]歷騶虞,覽四驖,嘉車攻,采吉日,禮官正儀,乘輿乃出。[七]於是發鯨魚,鏗華鐘,登玉輅,乘時龍,鳳蓋颯灑,和鸞玲瓏,天官景從,祲威盛容。[九]山靈護野,屬御方神,雨師泛灑,風伯清塵,千乘雷起,萬騎紛紜,元戎竟野,戈鋋彗雲,羽旄掃霓,旌旗拂天。[九]焱焱炎炎,揚光飛文,吐爓生風,吹野燎山,日月為之奪明,丘陵為之搖震。[一0]遂集乎中囿,陳師案屯,駢部曲,列校隊,勒三軍,誓將帥。[一一]然後舉烽伐鼓,以命三驅,輕車霆發,驍騎電騖,游基發射,范氏施御,弦不失禽,轡不詭遇,飛者未及翔,走者未及去。
[一二]指顧倏忽,獲車已實,樂不極般,殺不盡物,馬踠余足,士怒未洩,先驅復路,屬車案節。[一三]於是薦三犧,效五牲,禮神祇,懷百靈,*(御)**[覲]*明堂,臨辟雍,揚緝熙,宣皇風,登靈台,考休征。[一四]俯仰乎乾坤,參象乎聖躬,目中夏而布德,瞰四裔而抗稜。[一五]西蕩河源,東澹海漘,北動幽崖,南趯朱垠。[一六]殊方別區,界絕而不鄰,自孝武所不能征,孝宣所不能臣,莫不陸讋水栗,奔走而來賓。[一七]遂綏哀牢,開永昌,[一八]春王三朝,會同漢京。是日也,天子受四海之圖籍,膺萬國之貢珍,內撫諸夏,外接百蠻。[一九]乃盛禮樂供帳,置乎雲龍之庭,陳百僚而贊腢後,究皇儀而展帝容。[二0]於是庭實千品,旨酒萬鐘,列金罍,班玉觴,嘉珍御,大牢饗。[二一]爾乃食舉雍徹,太師秦樂,陳金石,布絲竹,鐘鼓鏗鎗,管弦曄煜。[二二]抗五聲,極六律,歌九功,舞八佾,韶武備,太古畢。[二三]四夷閒奏,德廣所及,仱樹兜離,罔不具集。[二四]萬樂備,百禮暨,皇歡浹,腢臣醉,降鞭熅,調元氣,然後撞鐘告罷,百僚遂退。[二五] 注[一]熙,光也。洽,浹也。三雍謂明堂、辟雍、靈台也。永平二年正月,宗祀光武皇帝於明堂,禮畢,登靈台。三月,臨辟雍,行大射禮。周禮:「王之吉服,享先王即袞冕。」鄭玄注曰:「袞,卷龍衣也。」永平二年,帝及公卿列侯始服*(冕)*冠*[冕]*衣裳。敷,布也。鴻,大也。藻,文藻也。謂明堂禮畢,登靈台之後,布詔於天下曰:「建明堂,立辟雍,起靈台,恢弘大道,被之八極。」
此為布鴻藻也。信讀曰申。景,大也。鑠,美也。揚代廟謂上尊號光武廟曰代祖。正予樂謂依讖文改大樂為大予樂也。
注[二]大路,玉路也。皇衢,馳道也。易曰:「先王以省方觀人設教。」尚書曰:
「歲二月東巡狩。」又曰:「朔南暨聲教。」皇,大也。燭,照也。
注[三]周成王都洛邑,漢又增而修之,故曰增焉。翩翩巍巍,顯顯翼翼,並宮闕顯盛之貌。論語曰:「不如諸夏之亡。」詩商頌曰:「商邑翼翼,四方之極。」
極,中也。洛陽,土之中也。
注[四]言奢儉合禮也。
注[五]蘋、藻,並水草也。詩小雅曰:「魚在在藻。」韓詩曰:「東有圃草,駕言行狩。」薛君傳曰:「圃,博也,有博大之茂草也。」毓亦育也。魯詩傳曰:
「古有梁鄒者,天子之田也。」詩大雅曰:「王在靈囿,麀鹿攸伏。」毛萇注云:
「囿所以域養禽獸也。」此言魚獸各得其所,如文王之靈囿也。
注[六]左傳臧僖伯曰:「春搜夏苗,秋獮冬狩,皆於農隙以講事也。」杜預注云:
「各隨時之閒也。」禮記王制曰「天子諸侯,無事則歲三田。田不以禮曰暴天物」也。
注[七]詩國風序曰:「騶虞,搜田以時,仁如騶虞。」毛萇注曰:「騶虞,義獸,白虎黑文,不食生物。」又曰:「四驖,美襄公也,始命有田狩之事。」其詩曰:
「駟驖孔阜。」注日:「驖,驪也。阜,大也。」又小雅序曰:「車攻,宣王復古也,修車馬,備器械,復會諸侯於東都,因田獵而選車徒焉。」其詩曰:「我車既攻,我馬既同。」注云:「攻,堅也。」又吉日詩曰:「田車既好,四牡孔阜。」宣帝詔曰「禮官具禮儀」也。
注[八]鯨魚謂刻杵作鯨魚形也。鏗謂擊之也,音苦耕反。尚書大傳曰:「天子將出則撞黃鐘,右五鐘皆應。」薛綜注西京賦云:「海中有大魚名鯨,又有獸名蒲牢。蒲牢素畏鯨魚,鯨魚擊蒲牢,蒲牢輒大鳴呼。凡鐘欲令其聲大者,故作蒲牢於其上,撞鐘者名為鯨魚。鐘有篆刻之文,故曰華。」爾雅曰:「馬高八尺以上曰龍。」月令:「春駕蒼龍。」
各隨四時之色,故曰時也。玲瓏,聲也。蔡邕獨斷曰:「百官小吏曰天官。」祲亦盛也。
注[九]山靈,山神也。屬,連也,音燭。方,四方也。雨師,畢星也。風伯,箕星也。韓子師曠謂晉平公曰:「黃帝合鬼神於太山,風伯進掃,雨師灑道。」
蔡邕獨斷曰:「天子大駕,備千乘萬騎。」元戎,戎車也。詩小雅曰:「元戎十乘,以先啟行。」毛萇注曰:「元,大也。夏後氏曰鉤車,先正也;殷曰寅車,先疾也;周曰元戎,先良也。」說文曰:「鋋,小矛也。」音市延反。彗,掃也,音似銳反。
注[一0]焱焱,炎炎。並戈矛車馬之光也。說文曰「焱,火華也」。音以贍反。
震讀曰真。
注[一一]中囿,囿中也。續漢志曰:「大將軍營五部,部校尉一人。部下有曲,曲下有屯長一人。」駢猶陳列也。杜預注左傳曰:「百人為隊。」鄭玄周禮注云:
「天子六軍,三居一偏。」故此言勒三軍也。周禮曰:「腢吏聽誓於前,斬牲以徇陳,曰不用命者斬之。」鄭玄注云:「腢吏,將帥也。」
注[一二]谷梁傳曰:「三驅之禮,一為干豆,二為賓客,三為充君之庖。」霆激,電騖,並言疾也。游基,養由基也。淮南子曰:「楚有神白譸,王自射之,則*(揮)**[搏]*而嬉,使養由基射之,始調弓矯矢,未發而譸擁木號矣。」范氏,趙之御人也。孟子曰:「趙簡子使王良御,終日不獲一禽,反曰:『天下賤工也。』王良曰:『吾為范氏驅馳,終日不獲一,為之詭遇,一朝而獲十。』」趙岐注曰:
「范,法也,為法度之御,應禮之射,終日不得一。詭遇,非禮射也,則能獲十。」弦不失禽,謂由基也。轡不詭遇,謂范氏也。
注[一三]高唐賦曰:「舉功先得,獲車已實。」爾雅曰:「般,樂也。」禮記曰:
「樂不可極。」踠猶屈也。方言曰:「洩,歇也。」漢官儀:「大駕,屬車八十一乘。」子虛賦曰:「案節未舒。」謂駐節徐行也。
注[一四]左傳鄭子太叔曰:「為五牲三犧。」杜預注云:「五牲,麋、鹿、志、狼、兔也。三犧,祭天地宗廟之犧也。」郊,祭天也。天神曰神,地神曰只。百靈,百神也。詩曰:「懷柔百神。」覲,朝也。謂朝諸侯於明堂。詩大雅曰:「維清緝熙,文王之典。」鄭玄注云:「緝熙,光明也。」尚書曰:「休征。」孔安國注云:「□美行之驗。」
注[一五]易系辭曰:「仰則觀象於天,俯則觀法於地,近取諸身,遠取諸物。」
聖躬謂天子也。中夏,中國也。瞰音苦暫反。四裔,四夷也。稜,威也。左傳曰「德以柔中國,刑以威四夷」也。
注[一六]蕩,滌也。河源在崑崙山。前書曰:「威稜澹乎鄰國。」音義曰「澹猶動也,音徒濫反。」漘,水涯,音唇。郭璞注爾雅曰:「涯上平坦而下水深者為漘。」趯,躍也,音它歷反。說文曰:「垠,界也。」音銀。
注[一七]爾雅曰:「讋,懼也。」音之涉反。
注[一八]綏,安也。哀牢,西南夷號。永平十二年,其國王柳貌相率內屬,以其地置永昌郡也。
注[一九]春王猶左傳云「春王正月」也。三朝,元日也。朝音陟遙反。謂歲之朝,月之朝,日之朝。前書谷永曰:「今年正月朔,*[日]*食於三朝之會。」周禮曰:「時見曰會,殷眺曰同。」賈逵注國語曰:「膺猶受也。」詩曰「因時百蠻」也。
注[二0]供帳,供設帷帳也。供音九用反。前書曰:「三輔長無供帳之勞。」戴延之記曰:「端門東有崇賢門,次外有雲龍門。」贊,引也。
注[二一]庭實,貢獻之物也。左傳孟獻子曰:「臣聞聘而獻物,於是有庭實旅百。」
千品,言多也。說文曰:「鐘,器也。」孔叢子曰:「堯飲千鐘。」罍,酒器也。
詩曰:「我姑酌彼金罍。」珍,八珍也。太牢,牛羊豕也。饗,協韻音香。
注[二二]食舉*(為)**[謂]*當食舉樂也。蔡邕禮樂志曰:「大予樂郊祀陵廟殿中諸食舉樂也。」雍,詩篇名也。謂食訖歌雍詩以徹也。論語曰:「三家者以雍徹。」
太師,樂官也,周禮,太師掌六律、六呂,以合陰陽之聲也。鏗音苦耕反。
鎗音楚庚反。曄煜,盛貌也。煜音育。
注[二三]左傳晏子曰:「五聲六律。」杜預注云:「五聲,宮、商、角、征、羽。
六律,黃鐘、太蔟、姑洗、蕤賓、夷則、無射。」尚書曰:「九功惟序,九序惟歌。」九功謂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、谷、正德、利用、厚生也。佾,舞行也。
谷梁傳曰:「天子八佾。」韶,舜樂名。武,武王樂名。太古,遠古也。
注[二四]閒,迭也。音古莧反。詩國風曰「漢廣」,德廣所及也。鄭玄注周禮云:
「四夷之樂,東方曰韎,南方曰任,西方曰株離,北方曰禁。」「禁」,字書作「仱」,音渠禁反。樹音摩葛反。周禮「仱」作「禁」,「樹」作「韎」,「兜」作「株」也。
注[二五]萬樂、百禮,盛言之也。暨,至也。易曰:「天地絪縕,萬物化醇。」
禮統曰:「天地者,元氣之所生,萬物之祖。」尚書大傳曰:「天子將入,撞蕤賓之鐘,左五鐘皆應。」撞音直江反。
於是聖上*(親)**[鶯]*萬方之歡娛,久沐浴乎膏澤,懼其侈心之將萌,而怠於東作也,[一]乃申舊章,下明詔,命有司,班憲度,昭節儉,示大素。[二]去後宮之麗飾,損乘輿之服御,除工商之淫業,興農桑之上務。遂令海內□末而反本,背偽而歸真,女修織紝,男務耕耘,器用陶匏,服尚素玄,恥纖靡而不服,賤奇麗而不珍,捐金於山,沉珠於淵。[三]於是百姓滌瑕蕩穢而鏡至清,形神寂漠,耳目不營,嗜欲之原滅,廉正之心生,莫不優遊而自得,玉潤而金聲。[四]是以四海之內,學校如林,庠序盈門,獻酬交錯,俎豆莘莘,下舞上歌,蹈德詠仁。[五]登降飫宴之禮既畢,因相與嗟歎玄德,讜言弘說,鹹含和而吐氣,頌曰「盛哉乎斯世」![六] 注[一]尚書曰:「平秩東作。」注云:「歲起於春而始就耕。」
注[二]詩大雅曰:「率由舊章。」鄭玄注云:「舊典文章。」左傳臧哀伯曰:「大路越席,大羹不致,昭其儉也。」列子曰:「大素者,質之始也。」
注[三]前書文帝詔曰:「農,天下之本也,而人或不務本而事末。」音義曰:「本,農也。末,賈也。」背偽,去雕飾也。歸真,尚質素也。杜預注左傳曰:「織紝,織繒布也。」禮記曰:「器用陶匏。」陶,瓦器也。匏,瓠也。陸賈新語曰:「聖人不用珠玉而寶其身,故舜□黃金於□巖之山,捐珠玉於五湖之川,以杜淫邪之欲也。」
注[四]瑕穢猶過惡也,楊雄集曰:「滌瑕蕩穢。」淮南子曰:「形者生之捨,神者生之制也。」又曰:「和順以寂寞。」尚書曰:「弗役耳目,百度惟貞。」淮南子曰:「吾所謂有天下者,自得而已。」禮記孔子曰;「君子比德於玉焉,溫潤而澤,仁也。」孟子曰孔子「德如金聲」也。
注[五]前書平帝立*(舉)*學官。郡國曰學,縣道邑及侯國曰校,鄉曰庠,聚曰序。詩曰:「獻酬交錯。」莘莘,觿多也。音所巾反。禮記曰;「歌者在上,貴人聲也。」又「嗟歎之不足,故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」。
注[六]詩曰:「飲酒之飫。」毛萇注云:「不脫屨升堂謂之飫。」飫,私也。尚書曰:「玄德升聞。」字林曰:「讜,美言也。音黨。」
今論者但知誦虞夏之書,詠殷周之詩,講羲文之易,論孔氏之春秋,罕能精古今之清濁,究漢德之所由。[一]唯子頗識舊典,又徒馳騁乎末流。溫故知新已難,而知德者鮮矣![二]且夫辟界西戎,險阻四塞,修其防禦,孰與處乎土中,平夷洞達,萬方輻湊?[三]秦領九嵕,涇渭之川,曷若四瀆五嶽,帶河泝洛,圖書之淵?[四]建章甘泉,館御列仙,孰與靈台明堂,統和天人?[五]太液昆明,鳥獸之囿,曷若辟雍海流,道德之富?[六]遊俠踰侈,犯義侵禮,孰與同履法度,翼翼濟濟也?[七]子徒習秦阿房之造天,而不知京洛之有制也;識函谷之可關,而不知王者之無外也。」[八] 注[一]伏羲畫八卦,文王作卦辭,孔子作春秋。清濁猶善惡也。
注[二]末流猶下流也。謂諸子也。前書曰:「不入於道德,放縱於末流。」論語孔子曰:「溫故知新,可以為師矣。」又曰:「由,知德者鮮矣。」
注[三]辟,遠也,音匹亦反。戰國策蘇秦說孟嘗君曰:「秦,四塞之國也。」高誘注云:「四面有山關之固,故曰四塞之國。」防禦謂關禁也。輻湊,如輻之湊於轂也。前書武帝詔吾丘壽王曰「子在朕前之時,知略輻湊」也。
注[四]四瀆,江﹑河﹑淮﹑濟也。河圖曰:「天有四表,以布精魄,地有四瀆,以出圖書。」爾雅曰:「太山為東嶽,衡山為南嶽,華山為西嶽,恆山為北嶽,嵩山為中岳。」圖書之泉謂河洛也,易系辭曰「河出圖,洛出書」也。
注[五]館御謂設台以進御神仙也。禮含文嘉曰「禮,天子靈台,以考觀天人之際,法陰陽之會」也。
注[六]三輔黃圖曰「辟雍,水四周於外,像四海」也。
注[七]遊俠,即西賓云「鄉曲豪俊,遊俠之雄」。踰侈謂「列肆侈於姬﹑姜」等也。爾雅曰:「翼翼,敬也。」詩曰:「濟濟多士。」毛萇注云:「濟濟,多威儀也。」
注[八]史記曰,秦始皇作阿房宮。造,至也。公羊傳曰「王者無外」也。
主人之辭未終,西都賓矍然失容,逡巡降階,惵然意下,捧手欲辭。主人曰:「復位,今將喻子五篇之詩。」[一]賓既卒業,乃稱曰:「美哉乎此詩!義正乎楊雄,事實乎相如,非唯主人之好學,蓋乃遭遇乎斯時也。[二]小子狂簡,不知所裁,既聞正道,請終身誦之。」其詩曰:[三] 注[一]說文曰:「矍,視遽之貌。」音許縛反。周書曰:「臨攝以威而惵。」惵者,猶恐懼也,音徒頰反。喻,告也。
注[二]楊雄作長楊﹑羽獵賦,司馬相如作子虛﹑上林賦,並文雖藻麗,其事□誕,不如主人之言義正事實也。
注[三]論語孔子曰:「吾黨之小子狂簡,斐然成章,不知所以裁之。」又曰:「不忮不求,何用不臧,子路終身誦之。」
l明堂詩:於昭明堂,明堂孔陽;聖皇宗祀,穆穆煌煌。[一]上帝宴饗,五位時序;誰其配之,世祖光武。[二]普天率土,各以其職;猗與緝熙,允懷多福。
[三] 注[一]於音烏,歎美之辭也。詩周頌曰:「於昭於天。」孔,甚也。陽,明也。
國風曰:「我朱孔陽。」聖皇宗祀謂祭光武於明堂也。詩曰:「穆穆煌煌,宜君宜王。」穆穆猶敬也。煌煌猶美也。
注[二]前書曰:「天神貴者太一,太一佐曰五帝。」五位,五帝也。河圖曰:「蒼帝靈威仰,赤帝赤熛怒,黃帝含樞紐,白帝白招矩,黑帝□光紀。」楊雄河東賦曰:「靈只既饗,五位時□。」謂各依其方而祭之。
注[三]詩小雅曰:「溥天之下,莫非王土。率土之賓,莫非王臣。」溥亦普也。
孝經曰:「四海之內,各以其職來助祭。」詩商頌曰:「猗歟那歟。」猗,美也。
允,信也。懷,來也。詩大雅曰:「聿懷多福。」
l辟雍詩:乃流辟雍,辟雍湯湯;聖皇馬止,造舟為梁。[一]皤皤國老,乃父乃兄;
抑抑威儀,孝友光明。[二]於赫太上,示我漢行;鴻化惟神,永觀厥成。[三] 注[一]湯湯,水流貌。馬,臨也。詩小雅曰:「方叔馬止。」大雅曰:「造舟為梁。」毛萇注云:「天子造舟。」造,至也,謂連舟為浮梁也。
注[二]說文曰:「皤皤,老人貌也。」音步何反。孝經援神契曰:「天子尊事三老,兄事五更。」抑抑,美也。詩曰:「威儀抑抑。」爾雅曰:「善父母為孝,善兄弟為友。」
注[三]於赫,歎美也。太上謂太古立德賢聖之人。並著養老之禮,今我漢家遵行之也。鴻,大也。文子曰:「執玄德於心,化馳如神。」詩周頌曰:「我客戾止,永觀厥成。」爾雅曰:「觀,示也。」
l靈台詩:乃經靈台,靈台既崇;帝勤時登,爰考休征。[二]三光宣精,五行布序;習習祥風,祁祁甘雨。[二]百谷溱溱,庶卉蕃蕪;屢惟豐年,於皇樂胥。
[三] 注[一]詩大雅曰:「經始靈台。」崇,高也。時登,以時登之。休,美也。征,驗也。
注[二]三光,日﹑月﹑星也。宣,布也。精,明也。五行,水﹑火﹑金﹑木﹑土。布序謂各順其性,無謬沴也。習習,和也。詩小雅曰:「習習谷風。」禮斗威儀曰:「君政頌平,則祥風至。」宋均注曰:「即景風也。」祁祁,徐也。詩小雅曰:「興雨祁祁。」尚書考靈耀曰「熒惑順行,甘雨時」也。
注[三]百,言非一也,尚書洪範曰:「百谷用成。」溱溱,盛貌。尚書曰:「庶草蕃蕪。」爾雅曰:「蕃蕪,豐也。」詩周頌曰:「綏萬邦,屢豐年。」又曰:「於皇時周。」於音烏。詩小雅曰:「君子樂胥,受天之祜。」注云:「胥,有才智之名。」
l寶鼎詩:岳修貢兮川效珍,吐金景兮歊浮雲。寶鼎見兮色紛縕,煥其炳兮被龍文。[一]登祖廟兮享聖神,昭靈德兮彌億年。[二] 注[一]謂永平六年王雒山得寶鼎,廬江太守獻之。景,光也。說文曰:「歊,氣出貌。」音火驕反。史記曰:「秦武王與孟悅舉龍文之鼎。」
注[二]時明帝詔曰:「其以礿祭之日,陳鼎於廟,以備器用。」彌,終也。萬萬曰億。尚書曰:「公其以予萬億年敬天之休。」
l白雉詩:啟靈篇兮披瑞圖,獲白雉兮效素烏。[一]髮皓羽兮奮翹英,容絜朗兮於淳精。[二]章皇德兮侔周成,永延長兮膺天慶。[三] 注[一]靈篇謂河洛之書也。固集此題篇云「白雉素烏歌」,故兼言「效素烏」。
注[二]皓,白也。翹,尾也。春秋元命包曰:「烏者陽之精。」
注[三]章,明也。侔,等也。孝經援神契曰:「周成王時,越裳獻白雉。」慶讀曰卿。
及肅宗雅好文章,固愈得幸,數入讀書禁中,或連日繼夜。每行巡狩,輒獻上賦頌,朝廷有大議,使難問公卿,辯論於前,賞賜恩寵甚渥。固自以二世才術,位不過郎,[一]感東方朔﹑楊雄自論,以不遭蘇﹑張﹑范﹑蔡之時,作賓戲以自通焉。[二]後遷玄武司馬。[三]天子會諸儒講論五經,作白虎通德論,令固撰集其事。[四] 注[一]二代謂彪及固。
注[二]東方朔荅客難曰:「使蘇秦﹑張儀與僕並生,曾不得掌故,安敢望侍郎乎?」
楊雄解嘲曰:「范睢,魏之亡命也。蔡澤,山東之匹夫也。有談范﹑蔡於許﹑史之閒,則狂矣。」固所作賓戲,事見前書。
注[三]續漢志曰:「宮掖門,每門司馬一人,秩比千石。玄武司馬,主玄武門。」
注[四]章帝建初四年,詔諸王諸儒會白虎觀講議五經同異。
時北單于遣使貢獻,求欲和親,詔問腢僚。議者或以為「匈奴變詐之國,無內向之心,徒以畏漢威靈,逼憚南虜,[一]故希望報命,以安其離叛。今若遣使,恐失南虜親附之歡,而成北狄猜詐之計,不可」。固議曰:「竊自惟思,漢興已來,曠世歷年,兵纏夷狄,尤事匈奴。綏御之方,其塗不一,或修文以和之,或用武以征之,或卑下以就之,[二]或臣服而致之。[三]雖屈申無常,所因時異,然未有拒絕□放,不與交接者也。故自建武之世,復修舊典,數出重使,前後相繼,[四]至於其末,始乃暫絕。永平八年,復議通之。而廷爭連日,異同紛回,多執其難,少言其易。先帝聖德遠覽,瞻前顧後,遂復出使,事同前世。[五]以此而推,未有一世闕而不修者也。今烏桓就闕,稽首譯官,康居﹑月氏,自遠而至,匈奴離析,名王來降,三方歸服,不以兵威,此誠國家通於神明自然之征也。臣愚以為宜依故事,復遣使者,上可繼五鳳﹑甘露至遠人之會,[六]下不失建武﹑永平羈縻之義。虜使再來,然後一往,既明中國主在忠信,且知聖朝禮義有常,豈*(同)**[可]*逆詐示猜,孤其善意乎?絕之未知其利,通之不聞其害。設後北虜稍強,能為風塵,[七]方復求為交通,將何所及?
不若因今施惠,為策近長。」 注[一]南匈奴也。
注[二]文帝與匈奴通關市,妻以漢女,增厚其賂也。
注[三]宣帝時,匈奴稽首臣服,遣子入侍。
注[四]建武二年,日逐王遣使詣漁陽請和親,使中郎將李茂報命。二十六年,遣中郎將段郴授南單于印綬。
注[五]先帝謂明帝也。永平八年,遣越騎司馬鄭觿報使北匈奴。
注[六]宣帝五鳳三年,單于名王將觿五萬餘人來降,稱臣朝賀。甘露元年,匈奴呼韓邪遣子右賢王入侍。
注[七]相侵擾則風塵起。
固又作典引篇,述□漢德。[一]以為相如封禪,靡而不典,[二]楊雄美新,典而不實,[三]蓋自謂得其致焉。其辭曰: 注[一]典謂堯典,引猶續也。漢承堯後,故述漢德以續堯典。
注[二]文雖靡麗,而體無古典。
注[三]體雖典則,而其事虛偽,謂王莽事不實。
太極之原,兩儀始分,鞭鞭熅熅,有沉而奧,有浮而清。[一]沉浮交錯,庶類混成。[二]□命人主,五德初始,同於草昧,玄混之中。[三]踰繩越契,寂寥而亡詔者,系不得而綴也。[四]厥有氏號,紹天闡繹者,[五]莫不開元於大昊皇初之首,上哉敻乎,其書猶可得而修也。[六]亞斯之世,通變神化,函光而未曜。[七] 注[一]易系詞曰:「易有太極,是生兩儀。」又曰:「天地絪縕,萬物化醇。」
蔡邕曰:「*(鞭)**[絪]*縕,陰陽和一相扶貌也。」奧,濁也。易干鑿度曰:「清輕者為天,濁沉者為地。」
注[二]庶類,萬物也。混猶同也。老子曰:「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。」
注[三]人主謂天子也。尚書曰,成湯簡代夏作人主。五德,五行也。初始謂伏犧始以木德王也。木生火,故神農以火德。五行相生,週而復始。草昧謂草創暗昧也。易曰:「天地草昧。」幽玄混沌之中謂三皇初起之時也。
注[四]易系辭曰:「上古結繩而化,後代聖人易之以書契。」踰﹑越,並過也。
詔,誥也。言過繩契以上既無文字,故寂寥而無文誥。系謂易系辭也,故易系而不得綴連也。
注[五]氏號謂太昊號庖羲氏,炎帝號神農氏,黃帝號軒轅氏之類。紹,繼也。
謂王者繼天而作。闡,開也。繹,陳也。
注[六]易曰:「帝出於震。」始以木德王天下,故曰皇初之首。又曰:「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,仰則觀象於天,俯則觀法於地。」是其書可得而修也。
注[七]亞斯之代謂少昊﹑顓頊﹑高辛等。雖通變神化,而易系不載其事,故曰「函光未曜」。
若夫上稽干則,降承龍翼,而炳諸典謨,以冠德卓蹤者,莫崇乎陶唐。[一]陶唐捨胤而禪有虞,虞亦命夏後,稷契熙載,越成湯武。[二]股肱既周,天乃歸功元首,將授漢劉。[三]俾其承三季之荒末,值亢龍之災孽,懸象暗而恆文乖,彝倫斁而舊章缺。[四]故先命玄聖,使綴學立制,宏亮洪業,表相祖宗,讚揚迪哲,備哉燦爛,真神明之式也。[五]雖前*[聖]*戲﹑夔﹑衡﹑旦密勿之輔,比茲褊矣。[六]是以高﹑光二聖,辰居其域,時至氣動,乃龍見淵躍。[七]拊翼而未舉,則威靈紛紜,海內雲蒸,雷動電熛,胡縊莽分,不馬其誅。[八]然後欽若上下,恭揖腢後,正位度宗,有於德不台淵穆之讓,靡號師矢敦奮撝之容。[九]蓋以膺當天之正統,受克讓之歸運,蓄炎上之烈精,蘊孔佐之弘陳云爾。[一0] 注[一]稽,考;干,天也。論語孔子曰:「唯天為大,唯堯則之。」龍翼謂稷﹑契等為堯之羽翼。易幹上九曰:「用九,見腢龍無首,吉。」鄭玄注云:「六爻皆體龍,腢龍象也,謂禹與稷﹑契﹑咎陶之屬並在於朝。」炳,明也。典﹑謨謂堯典﹑戲陶謨也。為道德之冠首,蹤多之卓異者,莫高於陶唐。爾雅曰:「崇,高也。」
注[二]捨胤謂堯捨其胤子丹朱而禪於舜,舜亦捨其子商均而禪禹。書曰:「熙帝之載。」孔安國注云:「熙,廣也。載,事也。」言稷契並能廣立功事於堯舜之朝。越,於也。於是成其子孫湯﹑武之業,並得為天子也。湯,契之後。武王,後稷之後。
注[三]股肱謂稷﹑契也。既周謂其子孫並周□得為天子。元首,堯也。言天更歸功於堯,又將授漢以帝位。
注[四]俾,使也。三季,三王之季也。易干文言曰:「亢龍有悔,窮之災也。」
孽亦災也。易曰:「懸象著明,莫大於日月。」乖謂失於常度也。倫,理也。斁,敗也。尚書曰:「彝倫攸斁。」舊章缺謂秦燔詩書。
注[五]玄聖謂孔丘也。春秋演孔圖曰:「孔子母征在夢感黑帝而生,故曰玄聖。」
莊子曰:「恬澹玄聖,素王之道。」綴學立制謂為漢家法制也。宏,洪,並大也。
亮,信也。表,明也。相,助也。迪,蹈也。哲,智也。言讚揚蹈履哲智之君,謂高祖等也。尚書曰:「茲四人迪哲。」燦爛,盛明也。式,法也。
注[六]戲,戲陶也。夔,舜之典樂者。衡謂阿衡,即伊尹也。旦,周公也。密勿猶黽勉也。茲謂孔子,言戲﹑夔等比之為褊小矣。
注[七]論語孔子曰:「譬如北辰,居其所而觿星共之。」時至氣動謂高祖聚彤雲於碭山,光武發佳氣於白水。易干卦九二曰:「見龍在田。」九四曰:「或躍在淵。」並喻漢初起。
注[八]拊翼,以雞為喻,言知將旦則鼓其翼而鳴。前書曰:「張﹑陳之交,拊翼俱起。」以喻高祖﹑光武也。紛紜,盛貌也。如雲之蒸,言天下英傑為漢者多也。熛,光也。胡縊謂胡亥縊死也。莽分謂公賓就斬莽也。馬,臨也。言天下先為漢誅之,高祖﹑光武不親臨也。
注[九]尚書曰:「欽若昊天。」欽,敬也。若,順也。上下謂天地也,書曰「格於上下」。腢後,諸侯也。易曰:「君子正位凝命」也。尚書曰:「延入翼室恤度宗。」度,居也。宗,尊也。前書曰:「舜讓於德不台。」音義曰:「台讀曰嗣。」
言二祖初即位居尊之時,並謙言於德不能嗣成帝功,有此淵深穆敬之讓。高祖初即位,曰:「寡人聞帝者賢者有也,虛言無實之名,非所取也。」光武即位,固辭至於再三。靡,無也。矢,陳也。敦猶迫逼也。詩云:「矢於牧野。」又曰:
「敷敦淮濆。」言漢取天下,無號令陳師,敦迫奮武撝旄之容。詩曰:「奮伐荊楚。」尚書曰:「王秉白旄以麾。」撝亦麾也。言並天人所推,不尚威力。
注[一0]正統謂漢承周,為火德。尚書堯典曰:「允恭克讓。」謂漢承堯克讓之後。歸運謂堯歸運於漢也。炎上謂火德,烈精言盛也。蘊,藏也。孔佐謂孔丘製作春秋及緯書以佐漢也,即春秋演孔圖曰「卯金刀,名為劉,中國東南出荊州,赤帝后,次代周」是也,謂大陳漢之期運也。
洋洋乎若德,帝者之上儀,誥誓所不及已。[一]舖觀二代洪纖之度,其賾可探也。[二]並開多於一匱,同受侯甸之所服,奕世勤民,以伯方統牧。[三]乘其命賜彤弧黃戚之威,用討韋﹑顧﹑黎﹑崇之不格。[四]至乎三五華夏,京遷鎬亳,遂自北面,虎離其師,革滅天邑。[五]是故義士偉而不敦,武稱未盡,護有籩德,不其然與?[六]然猶於穆猗那,翕純皦繹,以崇嚴祖考,殷薦宗祀配帝,發祥流慶,對越天地者,舄奕乎千載。豈不克自神明哉![七]誕略有常,審言行於篇籍,光藻朗而不渝耳。[八] 注[一]洋洋,美也。若,如也。儀,法也。謂如此美德,可謂五帝之上法也。
谷梁傳曰:「誥誓不及五帝,盟詛不及三王,交質不及二伯。」上下不相信服,方有誥誓。五帝之時,上下和睦,故誓不及。
注[二]舖,□也。二代,殷﹑周也。洪纖猶大小也。度,法度也。賾,幽深也。
言□觀殷周大小之法,其幽深可探知之。
注[三]孔子曰:「譬如平地,雖覆一匱。」鄭玄注云:「匱,盛土籠也。」侯服﹑甸服謂諸侯也。湯為桀之諸侯,文王為紂之諸侯。奕猶重也。自契至湯十四代,後稷至文王十五代,並積勤勞於人也。伯方猶方伯也。謂湯為夏伯,文王為殷伯,並統領州牧。
注[四]周禮九命作伯。彤弧,赤弓。黃戚,黃金飾斧也。禮記曰:「諸侯賜弓矢然後專征伐,賜斧鉞然後殺。」韋,顧,並國名,湯滅之。詩殷頌曰:「韋顧既伐。」黎,崇,亦國名。史記:「文王伐崇。」尚書曰:「西伯戡黎。」格,來也。
注[五]三五,未詳。京*(師)*,京都也。武王都鎬,湯都亳。詩云:「宅是鎬京,武王成之。」尚書曰:「湯始居亳,從先王居。」自,從也。北面謂臣也。湯﹑武並以臣伐君。史記曰:「如虎如羆,如豺如離,於商郊。」音義曰:「離與螭同。」革,改也。易曰:「湯武革命。」天邑,天子所都也。尚書曰:「肆予敢求爾於天邑商。」
注[六]左傳曰:「武王克商,遷九鼎於洛邑,義士猶曰薄德。」杜預注曰:「伯夷之屬也。」史記曰,伯夷、叔齊逢武王伐紂,扣馬諫曰:「以臣弒君,可謂仁乎?」偉猶異也。敦,厚也。武,周武王樂也。論語孔子曰:「謂武盡美矣,未盡善也。」護,湯樂也。左傳,延陵季子聘魯,觀樂,見舞大護者,曰:「聖人之弘也,而猶有籩德。」
注[七]於,歎辭也。穆,美也,歎美周家之德。詩周頌曰「於穆清廟」。猗亦歎*(之)*辭也。那,多也。歎美湯德之多也。殷頌曰:「猗歟那歟。」論語子語魯太師樂曰:「樂其可知也。始作翕如也,縱之純如也,皦如也,繹如也,以成。」
何晏注曰:「翕,盛也。純,和諧也。皦,其音節明也。」鄭玄注云:「繹,調達之貌。」此言殷周之代,尚有於穆猗那之頌,播之於翕純皦繹之樂,尊祖嚴父,宗祀配天於明堂之中。詩商頌曰:「浚哲惟商,長髮其祥。」言發禎祥以流慶於子孫。周頌曰:「秉文之德,對越在天。」舄奕猶蟬聯不絕也。
注[八]誕,大也。言殷週二代政化之多,大略有常也。篇籍謂詩書也。朗,明也。渝,變也。言光彩文藻朗明而不變耳,其餘殊異不能及於漢也。
矧夫赫赫聖漢,巍巍唐基,泝測其源,乃先孕虞育夏,甄殷陶周,[一]然後宣二祖之重光,襲四宗之緝熙。神靈日燭,光被六幽,仁風翔乎海表,威靈行於鬼區,慝亡迥而不泯,微胡瑣而不頤。[二]故夫顯定三才昭登之績,匪堯不興,舖聞遺策在下之訓,匪漢不弘。[三]厥道至乎經緯乾坤,出入三光,外運混元,內浸豪芒,性類循理,品物鹹亨,其已久矣。[四] 注[一]矧,況也。漢承唐*(虞)**[堯]*之基。逆流曰泝。孕,懷也。育,養也。
甄、陶謂造成也。前書音義曰:「陶人作瓦器謂之甄。」言虞、夏、殷、周之先祖,並嘗為堯臣。
注[二]二祖,高祖、世祖也。尚書曰:「宣重光。」襲,重也。四宗,文帝為太宗,武帝為代宗,宣帝為中宗,明帝為顯宗。燭,照也,言如日之照。六幽,六合幽遠之地。鬼區,遠方也。易曰:「高宗伐鬼方。」慝,惡也。迥,遠也。
泯,滅也。瑣,小也。頤,養也。言凶惡者無遠而不滅,微細者何小而不養也。
注[三]三才,天、地、人也。易曰:「兼三才而兩之。」登,升也。績,功也。
言升天之功,非堯不能興也。尚書曰:「昭升於上。」舖,布也。遺策,堯之餘策,謂堯典也。在下謂後代子孫也。言堯典為子孫之訓,非漢不能弘大也。
注[四]經緯天地,言陰陽交泰也。出入三光,言日、月、星得其度也。渾元,天地之總名也。豪芒,纖微也。老子曰:「和陰陽,節四時,潤乎草木,浸乎金石,毫毛潤澤。」性,生也。循,順也。含生之類,皆順於理。尚書曰:「別生分類,品物萬殊。」亨,通也。易曰:「含弘光大,品物鹹亨。」
盛哉!皇家帝世,德臣列辟,功君百王,榮鏡宇宙,尊無與抗。[一]乃始虔鞏勞*(讓)**[謙]*,兢兢業業,貶成抑定,不敢論製作。[二]至令遷正黜色賓監之事煥揚宇內,而禮官儒林屯朋篤論之士而不傳祖宗之彷彿,雖雲優慎,無乃葸歟![三] 注[一]皇家帝代謂漢家歷代也。列辟謂古之帝王也。言漢家德可以臣彼列辟,功可以君彼百王。相如封禪書曰:「歷選列辟。」鏡猶光明也。抗猶敵也,讀曰康。
注[二]爾雅曰:「虔鞏,固也。」易曰:「勞謙君子有終吉。」言帝固為勞謙也。
兢兢,戒慎也。業業,危懼也。禮記曰:「王者功成作樂,理定制禮。」今不敢論制禮作樂之事,言謙之甚也。
注[三]遷正,改正朔也。黜色,易服色也。賓謂殷週二王之後,為漢之賓。監,視也。視殷周之事以為監戒。論語孔子曰:「周監於二代。」屯,聚也。朋,腢也。不傳謂不製作篇籍,以紀功德也。彷彿猶梗概也。論語孔子曰:「慎而無禮則葸。」鄭玄注云「葸,質□貌」也。言雖優遊謙慎,無乃太質□也。
於是三事岳牧之僚,僉爾而進曰:陛下仰監唐典,中述祖則,俯蹈宗軌。[一] 躬奉天經,惇睦辯章之化洽。[二]巡靖黎蒸,懷保□寡之惠浹。[三]燔瘞縣沉,肅祗腢神之禮備。[四]是以*(鳳皇)*來儀集羽族於觀魏,肉角馴毛宗於外囿,擾緇文皓質於郊,升黃暉采鱗於沼,甘露宵零於豐草,三足軒翥於茂樹。[五] 若乃嘉谷靈草,奇獸神禽,應圖合諜,窮祥極瑞者,朝夕□牧,日月邦畿,卓犖乎方州,羨溢乎要荒。[六]昔姬有素雉、朱烏、玄秬、黃□之事耳,君臣動色,左右相趨,濟濟翼翼,峨峨如也。[七]蓋用昭明寅畏,承聿懷之福。亦以寵靈文武,貽燕後昆,覆以懿鑠,豈其為身而有顓辭也?[八]若然受之,宜亦勤恁旅力,以充厥道,啟恭館之金縢,御東序之秘寶,以流其占。[九] 注[一]三事,三公也。僉,皆也。
注[二]天經謂孝也。孔子曰:「夫孝,天之經。」謂章帝初即位,四時禘祫,宗祀於明堂也。尚書曰:「惇□九族。」又曰:「九族既睦,辯章百姓。」鄭玄云:
「辯,別也。章,明也。惇,厚也。睦,親也。」章帝性篤愛,不忍與諸王乖離,皆留京師也。
注[三]巡,撫也。靖,安也。黎,蒸,皆觿也。懷,思也。保,安也。浹,洽也。尚書曰:「懷保小人,惠鮮□寡。」謂章帝在位凡四巡狩,賜人爵,□、寡、孤、獨不能自存者粟。
注[四]爾雅曰:「祭天曰燔柴,祭地曰瘞埋,祭山曰庋縣,祭川曰浮沉。」肅祗,恭敬也。封禪書曰:「湯武至尊,不失肅敬。」元和中詔曰:「朕巡狩岱宗,柴望山川。」庋音居毀反。
注[五]尚書曰:「鳳皇來儀。」元和二年詔曰:「乃者鳳皇鸞鳥比集七郡。」羽族謂腢鳥隨之也。觀魏,門闕也。肉角謂麟也。伏侯古今注曰:「建初二年,北海得一角獸,大如□,有角在耳閒,端有肉。又元和二年,麒麟見陳,一角,端如蔥葉,色赤黃。」擾,馴也。緇文皓質謂騶虞也。說文曰:「騶虞,白虎,黑文,尾長於身。」古今注曰:「元和三年,白虎見彭城。」黃暉采鱗謂黃龍也。
建初五年,有八黃龍見於零陵。古今注曰:「元和二年,甘露降河南,三足烏集沛國。」軒翥謂飛翔上下。
注[六]嘉谷,嘉禾。靈草,芝屬。古今注曰:「元和二年,芝生沛,如人冠大,坐狀。」章和九年詔曰:「嘉谷滋生,芝草之類,歲月不絕。」奇獸神禽謂白虎白雉之屬也。建初七年,獲白鹿。元和元年,日南獻生犀、白雉。言應於瑞圖,又合於史諜也。□牧,郊野也。卓犖,殊絕也。羨音以戰反。
注[七]孝經援神契曰:「周成王時,越裳來獻白雉。」朱烏謂赤烏也。尚書中候曰:「太子發度孟津,有火自天止於王屋,流為赤烏。」玄秬,黑黍也。詩大雅曰:「誕降嘉種,惟秬惟秠。」黃□,麥也。謂赤烏銜牟麥而至也。詩頌曰:「貽我來牟。」詩大雅曰:「濟濟多士。」又曰:「惟此文王,小心翼翼。」又曰:「奉璋峨峨。」
注[八]詩大雅曰:「昭明有融。」寅,敬也。尚書曰:「嚴恭寅畏。」聿,述也。
懷,思也。詩大雅曰:「昭事上帝,聿懷多福。」貽,遺也。燕,安也。後昆,子孫也。言此並以光寵神靈文王、武王之德,遺燕安於子孫也。詩大雅曰:「貽厥孫謀,以燕翼子。」覆猶重也。懿、鑠,並美也。詩大雅曰:「我求懿德。」
又曰:「於鑠王師。」言詩人歌頌周之盛德,當成康之時。其成王、康王,豈獨為身而有自專之辭也,並上寵文武之業,下遺子孫之基也。言今章帝既獲符瑞之應,亦宜同成康之事也。
注[九]受之謂漢受此符瑞也。說文曰:「恁,念也。」音人甚反。旅,陳也。充,當也。恭肅之館謂廟中也。金縢,以金緘匱,藏符瑞之書於其中也。御猶陳也。
東序,東廂也。秘寶謂河圖之屬。尚書曰:「天球河圖在東序。」孔安國注曰:
「河圖,八卦是也。」言啟金縢之書及河圖之卦以佔之也。流猶□也。
夫圖書亮章,天哲也;孔猷先命,聖孚也;體行德本,正性也;逢吉丁辰,景命也。[一]順命以創製,定性以和神,荅三靈之繁祉,展放唐之明文,茲事體大而允,寤寐次於聖心。瞻前顧後,豈蔑清廟憚□天乎?[二]伊考自邃古,乃降戾爰茲,作者七十有四人,有不俾而假素,罔光度而遺章,今其如台而獨闕也![三] 注[一]圖書,河圖、洛書也。亮,信。章,明。哲,智。言天授圖書者,為天子所知也。孔。孔丘也。猷,圖也。孚,信也。言孔丘之圖,先命漢家當須封禪,此聖人之信也。體行猶躬行也。孔子曰:「夫孝,德之本也。」易曰:「幹道變化,各正性命。」丁,當也。辰,時也。景,大也。逢休吉之代,當封禪之時,此為天子之大命也。
注[二]命謂符瑞也。荅,對也。三靈,天地人之神也。繁,多也。祉,福也。
展,陳也。放,效也,音甫往反。效唐堯之文,謂封禪也。尚書琁璣鈐曰:「平制禮樂,於唐之文。」茲事謂封禪之事,大而且信。次,止也。寤寐常止於聖心,言不可忘之也。前謂前代帝王,後謂子孫也。蔑,輕也。憚,難也。□,正也。言封禪之事,皆述祖宗之德,今乃推讓,豈輕清廟而難正天命乎?尚書曰:「□天之命,惟時惟幾。」
注[三]伊,維也。邃古猶遠古也。楚詞曰:「邃古之初。」戾,至也。言自遠古以來至於此也。作者,諸封禪者。史記管仲曰:「自古封禪七十二君。」並武帝及光武為七十四君。俾,使也。有天下不使其封禪,而假為竹素之文者,無有光揚法度而□其文章,不封禪者也。台,我也。今其如我何獨闕也。
是時聖上固已垂精游神,包舉蓺文,屢訪腢儒,諭咨故老,與之乎斟酌道德之淵源,餚核仁義之林藪,以望元符之臻焉。[一]既成腢後之讜辭,又悉經五繇之碩慮矣。將絣萬嗣,煬洪暉,奮景炎,扇遺風,播芳烈,久而愈新,用而不竭,汪汪乎丕天之大律,其疇能□之哉?唐哉皇哉,皇哉唐哉![二] 注[一]聖上謂章帝也。諭,告;咨,謨也。道德仁義,人所常行,故以酒食為諭焉。淵源,林藪,諭深邃也。元,天也。符,瑞也。詩曰:「餚核惟旅。」核亦核也,謂果實之屬。
注[二]讜,直言也。繇,兆辭,音冑。左傳曰:「先王卜征五年而歲習其祥,不習則增修其德而改卜。」碩,大也。慮,思也。廣雅曰:「絣,續也,音方萌反。」
景,大也。炎謂火德。汪汪猶深也。今文尚書太誓篇曰:「立功立事,可以永年,丕天之大律。」鄭玄注云:「丕,大也。律,法也。」疇,誰也。□猶竟也。唐哉謂堯也。皇哉謂漢也。言唯唐與漢,唯漢與唐。
固後以母喪去官。永元初,大將軍竇憲出征匈奴,以固為中護軍,與參議。北單于聞漢軍出,遣使款居延塞,欲修呼韓邪故事,朝見天子,請大使。憲上遣固行中郎將事,將數百騎與虜使俱出居延塞迎之。會南匈奴掩破北庭,[一]固至私渠海,聞虜中亂,引還。及竇憲敗,固先坐免官。 注[一]永元二年,南單于出雞鹿塞擊北匈奴於河雲,大破之。
固不教學諸子,諸子多不遵法度,吏人苦之。初,洛陽令種兢嘗行,固奴干其車騎,吏椎呼之,奴醉罵,兢大怒,畏憲不敢發,心銜之。及竇氏賓客皆逮考,兢因此捕系固,遂死獄中。時年六十一。詔以譴責兢,抵主者吏罪。
固所著典引、賓戲、應譏、詩、賦、銘、誄、頌、書、文、記、論、議、六言,在者凡四十一篇。
論曰:司馬遷、班固父子,其言史官載籍之作,大義粲然著矣。議者咸稱二子有良史之才。遷文直而事核,固文贍而事詳。若固之序事,不激詭,不抑抗,[一] 贍而不穢,詳而有體,使讀之者亹亹而不猒,信哉其能成名也。[二]彪、固譏遷,以為是非頗謬於聖人。[三]然其論議常排死節,否正直,而不廝殺身成仁之為美,[四]則輕仁義,賤守節愈矣。[五]固傷遷博物洽聞,不能以智免極刑;
[六]然亦身陷大戮,[七]智及之而不能守之。[八]嗚呼,古人所以致論於目睫也![九] 注[一]激,揚也。詭,毀也。抑,退也。抗,進也。
注[二]爾雅曰,亹亹猶勉也。
注[三]言遷所是非皆與聖人乖謬,即崇黃老而薄五經,輕仁義而賤守節是也。
注[四]固序遊俠傳曰:「劇孟、郭解之徒,馳騖於閭閻,雖其陷於刑辟,自與殺身成名,若季路、仇牧*[死]*而不悔也。古之正法:五伯,三王之罪人;六國,五伯之罪人;四豪者,又六國之罪人。況於郭解之倫,以匹夫之細,竊殺生之權,其罪不容於誅也。」
注[五]愈猶甚也。
注[六]謂下蠶室。
注[七]此已上略華嶠之辭。
注[八]論語孔子之言也。言有智而不能自守其身。
注[九]史記齊使者至越,曰:「幸也越之不亡也。吾不貴其智之如目,見豪毛而不見其睫也。今越王知晉之失計,不自知越人之過,是目論也。」言班固譏遷被刑,而不知身自遇禍。
贊曰:二班懷文,裁成帝墳。[一]比良遷、董,[二]兼麗卿、雲。[三]彪識皇命,固迷世紛。 注[一]沈約宋書曰:「初,謝儼作此贊,云『裁成典墳』,以示範曄,曄改為『帝墳』。」
注[二]謂司馬遷、董狐也。左傳曰:「董狐,古之良史也。」
注[三]司馬長卿、楊子雲。
校勘記 一三五九頁三行主人喟然而歎曰按:文選「主人」上有「東都」二字。張森楷校勘記謂案上卷小題下稱「自『東都主人』以下分為下卷」,是本有「東都」字也,不知何故逸去。
一三五九頁四行奮布衣以登皇極按:校補謂文選「極」作「位」。
一三五九頁五行前聖靡得而言焉按:校補謂文選無「而」字。
一三五九頁五行討有逆而順人按:「討」原斗「計」,逕據汲本、殿本改正,注同。
一三五九頁七行監乎*(泰)**[太]*清按:「泰」當作「太」,此後人回改之誤,文選正作「太」,今據改。
一三五九頁八行以變子之或志按:李慈銘謂文選「或」作「惑」。或惑古字通。
一三五九頁一0行昭襄昭王襄王也按:文選注引史記「秦武王卒,無子,立異母弟,是為昭襄王」。張森楷校勘記謂秦有昭襄王、莊襄王,昭襄或只稱「昭王」,無只稱「襄王」者,此「昭襄」即昭襄王,文選注是,此非。
一三六0頁四行時豈奢泰而安之哉按:汲本、殿本「泰」作「侈」。
一三六一頁一行作舟車按:校補謂文選「車」作「輿」。
一三六一頁一行斯軒轅氏之所以開帝功也按:校補謂文選「斯」下有「乃」字。
一三六一頁二行應天順*(民)**[人]*按:「民」當作「人」,此後人回改之誤。
文選正作「人」,今據改。
一三六一頁二行有殷宗中興之則焉按:「宗」原作「室」,逕據汲本、殿本改正。
一三六一頁四行妙古昔而論功按:文選「妙」作「眇」。
一三六二頁一二行洛邑地埶之中也按:陳景雲謂據偽孔傳,「之中」當作「正中」。
一三六三頁五行翩翩巍巍顯顯翼翼按:王先謙謂文選作「扇巍巍,顯翼翼」。
一三六三頁七行順流泉而為沼按:校補謂文選「順」作「填」,注雲昭明諱順,故改為「填」。
一三六三頁一0行鳳蓋颯灑按:「颯灑」文選作「棽麗」。
一三六三頁一0行祲威盛容按:集解引沉欽韓說,謂「祲」當從文選作「寢」,言寢兵威而盛禮容也。
一三六三頁一二行吐爓生風按:「爓」原斗「爛」,逕據殿本、集解本改正。
一三六三頁一二行吹野燎山按:校補謂文選作「欱野歕山」。
一三六三頁一四行以命三驅按:王先謙謂文選「以命」作「申令」。
一三六三頁一四行輕車霆發按:校補謂文選作「輶車霆激」。
一三六三頁一四行遊基發射按:校補謂文選「游」作「由」,游與由同。
一三六三頁一四行轡不詭遇汲本、殿本「轡」作「彎」,注同。按:此承上「范氏施御」言,作「轡」是,文選亦作「轡」。
一三六四頁一行*(御)**[覲]*明堂據殿本改。按:依注當作「覲」,文選亦作「覲」。
一三六四頁三行瞰四裔而抗稜按:汲本、殿本「稜」作「稜」,文選亦作「稜」。
注同。
一三六四頁三行南趯朱垠按:校補謂文選「趯」作「耀」。
一三六四頁四行自孝武所不能征孝宣所不能臣按:校補謂文選作「自孝武之所不征,孝宣之所未臣」。
一三六四頁六行外接百蠻按:校補謂文選「接」作「綏」。
一三六四頁六行乃盛禮樂供帳置乎雲龍之庭按:李慈銘謂文選作「爾乃盛禮興樂」,以樂字讀句。
一三六四頁八行太師奏樂按:「太」原斗「泰」,逕據殿本改正。
一三六四頁九行仱樹兜離按:李慈銘謂文選「仱樹」作「僸樹」。
一三六四頁一二行始服*(冕)*冠*[冕]*衣裳據汲本改,與明帝紀合。
一三六四頁一三行敷布也按:「敷」原斗「舖」,逕改正。
一三六六頁一0行霆激電騖並言疾也汲本、殿本「霆激」作「霆發」。按:正文「輕車霆發」,文選作「輶車霆激」,觀此注,似章懷所見本正文亦作「霆激」也。
一三六六頁一一行則*(揮)**[搏]*而嬉據汲本、殿本改。
一三六六頁一一行范氏趙之御人也按:集解引惠棟說,謂文選李善注引括地圖雲,夏德盛,二龍降之,禹使范氏御之以行經南方。章懷以范氏為趙之御人,引孟子以證之,誤甚。又按:校補謂范氏自當為夏之御人,此「趙」字疑涉下「趙簡子」而誤。
一三六六頁一二行吾為范氏驅馳汲本、殿本「范氏」作「范我」。校補引侯康說,謂「『范我』當作『范氏』,章懷引此,正以注『范氏施御』句也。孫宣公孟子音義雲『范我』或作『范氏』。
孟堅此賦皆用孟子,故章懷引孟子以證之」。今按:趙岐本孟子與今本孟子同作「范我」,且下引趙岐注「范,法也」,則章懷注原亦作「范我」。校補謂「侯氏謂孟堅實用孟子或作本,是也,當時亦並無趙岐本也。至章懷之引孟子,並引趙注以釋『范』字,實仍為『范我』,並非『范氏』,特引之專為說下『轡不詭遇』,原別為一義」。
一三六六頁一三行趙岐注曰范法也按:「范」當作「范」。參閱上條校記。
一三六七頁一0行*[日]*食於三朝之會據汲本、殿本補。
一三六七頁一六行食舉*(為)**[謂]*當食舉樂也據汲本、殿本改。按:為謂本通,此以作「謂」為是。
一三六七頁一七行太師掌六律六呂按:「呂」原斗「同」,逕據汲本、殿本改正。
一三六八頁四行太古遠古也按:「太」原斗「泰」,逕據汲本、殿本改正。
一三六八頁九行於是聖上*(親)**[鶯]*萬方之歡娛按:文選「親」作「鶯」,王先謙謂作「鶯」是。今據改。
一三六八頁九行久沐浴乎膏澤按:校補謂文選「久」作「又」,「乎」作「於」。
一三六八頁一一行除工商之淫業興農桑之上務按:校補謂文選「除」作「抑」,「上」作「盛」。
一三六八頁一二行賤奇麗而不珍按:校補謂文選「不」作「弗」。
一三六八頁一三行耳目不營按:校補謂文選「不」作「弗」。
一三六九頁六行捐珠玉於五湖之川按:「湖」原斗「胡」,逕改正。
一三六九頁一0行平帝立*(舉)*學官據刊誤刪。
一三七0頁一一行圖書之泉按:「泉」本作「淵」,避唐諱改,殿本回改作「淵」。
一三七一頁二行今將喻子五篇之詩按:校補謂文選作「今將授子以五篇之詩」。
一三七一頁一四行率土之賓按:汲本、殿本「賓」作「濱」。
一三七四頁一四行豈*(同)**[可]*逆詐示猜殿本「同」作「可」,王先謙謂作「可」是。今據改。
一三七五頁八行典而不實按:校補謂文選「不」作「亡」。
一三七五頁一四行同於草昧按:汲本、殿本「於」作「乎」,文選作「於」。
一三七五頁一五行厥有氏號紹天闡繹者按:校補謂文選無「者」字。
一三七六頁一行蔡邕曰*(鞭)**[絪]*縕據汲本、殿本改。
一三七六頁一二行以冠德卓蹤者按:校補謂文選「蹤」作「絕」。
一三七六頁一三行虞亦命夏後按:校補謂文選「虞」上仍有「有」字。
一三七六頁一六行雖前*[聖]*戲夔衡旦密勿之輔據汲本、殿本補。按:文選無「前聖」二字。
一三七六頁一六行辰居其域文選「辰」作「宸」。按:校補謂「辰居」本論語,作「宸」者借通耳,其本字仍當作「辰」。
一三七八頁三行高祖聚彤雲於碭山按:「碭」原斗「碭」,逕改正。
一三七九頁一行同受侯甸之所服按:校補謂文選無「所」字。
一三七九頁一行以伯方統牧按:校補謂文選「伯方」作「方伯」。
一三七九頁一行乘其命賜彤弧黃戚之威用討韋顧黎崇之不格挌:校補謂文選「戚」作「鉞」,「格」作「恪」。
一三七九頁三行是故義士偉而不敦按:校補謂文選「偉」作「華」。
一三七九頁三行然猶於穆猗那按:校補謂文選「然」作「亦」。
一三七九頁一四行京*(師)*京都也據刊誤刪。
一三八0頁一二行慝亡迥而不泯按:校補謂文選「慝」作「匿」,「迥」作「回」。
一三八0頁一四行厥道至乎經緯乾坤按:校補謂文選「厥道」二字連上為句,「乎」作「於」。
一三八0頁一四行內浸豪芒按:校補謂文選「浸」作「沾」。
一三八0頁一六行漢承唐*(虞)**[堯]*之基按:刊誤謂註解「唐基」耳,何故輒出「虞」字,明當作「堯」。今據改。
一三八一頁九行品物萬殊按:「殊」原斗「物」,逕改正。
一三八一頁一0行乃始虔鞏勞*(讓)**[謙]*據汲本、殿本改。
一三八一頁一一行而禮官儒林屯朋篤論之士而不傳祖宗之彷彿按:校補謂文選「朋」作「用」,「論」作「誨」。又毛刻文選蔡邕注本「屯」作「純」,「不傳」上無「而」字。又按:「彷彿」汲本、殿本作「彷彿」,注同,文選作「髣□」。
一三八二頁六行是以*(鳳皇)*來儀集羽族於觀魏文選無「鳳皇」二字。沉家本謂以下文例之,無者是。今據刪。
一三八二頁八行羨溢乎要荒按:校補謂文選「羨」作「洋」。
一三八二頁一一行宜亦勸恁旅力按:校補謂文選「宜亦」作「亦宜」。
一三八三頁四行肉角謂麟也按:「麟」原斗「鱗」,逕改正。
一三八四頁七行定性以和神按:校補謂文選作「因定以和神」。
一三八四頁八行憚□天乎按:校補謂文選「天」下有「命」字。
一三八四頁八行伊考自邃古按:「邃」原斗「遂」,逕據汲本、殿本改正。注同。
一三八五頁四行與之乎斟酌道德之淵源按:校補謂文選無「乎」字。
一三八五頁五行既成腢後之讜辭按:校補謂文選「成」作「感」。
一三八五頁六行奮景炎汲本、殿本「景炎」作「炎景」。按:文選作「景炎」。
Last edited by
waywardauthor on Wed Jun 08, 2016 3:15 am, edited 1 time in total.
Alone I lean under the wispy shade of an aged tree,
Scornfully I raise to parted lips a cup of warm wine,
Longingly I cast an empty vessel aside those exposed roots,
And leave behind forgotten memories and forsaken dreams.